芦笋
《中华本草》:芦笋
拼音注音
Lú Sǔn
别名
虇、芦尖
英文名
Reed shoot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苗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ragmites communis Trin.[P.australis(Cav.)Trin.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挖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芦苇,多年生高大草本,高1-3m。地下茎粗壮,横走,节间中空,节上有芽。茎直立,中空。叶2列,互生;叶鞘圆筒状,叶舌有毛;叶片扁平,长15-45cm,宽1-3.5cm,边缘粗糙。穗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,顶生,长20-40cm,微下垂,下部梗腋间具白色柔毛;小穗通常有4-7花,长10-16cm;第1花通常为雄花,颖片披针形,不等长,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之半或更短;外稃长于内稃,光滑开展;两性花,雄蕊3,雌蕊1,花柱2,柱头羽状。颖果椭圆形,与内稃分离。花、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河流、池沼岸边浅水中。资源分布: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。
化学成分
绿色植析含腐殖酸(humic acid)。
性味
甘;寒
功能主治
清热生津;利水通淋。主热病口渴心烦;肺痈;肺痿;淋病;小便不利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,或鲜品捣汁。
注意
脾胃虚寒者慎服。
各家论述
1.《日用本草》:治膈寒客热,止渴,利小便,解诸鱼之毒。2.《本草纲目》:解诸肉毒。3.《玉楸药解》:清肺止渴,利水通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芦笋
拼音注音
Lú Sǔn
别名
芦尖(《要药分剂》)。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苗。春、夏挖取。
性味
①《本草图经》:"味小苦。"
②《日用本草》:"味甘,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热病口渴,淋病,小便不利。
①《日用本草》:"治膈寒客热;止渴,利小便,解诸鱼之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解诸肉毒。"
③《玉楸药解》:"清肺止渴,利水通淋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。
注意
宁原《食鉴本草》:"忌巴豆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带刺马鞭
- 留兰香
- 落新妇
- 落霜红根
- 石青菜
- 莲子心
- 菱
- 萝藦
- 萝藦子
- 榔榆茎
- 葎草根
- 蓝花葱
- 老枪谷叶
- 梨枝
- 琉璃草果实
- 梨果榕
- 橹罟子
- 荔枝藤
- 灵芝
- 棱子芹
- 蓝锭果
- 黄毛耳草
- 落花生
- 蓝花参
- 蓝花石参
- 灵芝草
- 烂泥蒿
- 剪红纱花
- 乱角莲
- 榧螺
- 莨菪根
- 梨果仙人掌
- 路路通
- 榄仁树子
- 蓝天草
- 西瓜
- 瘤毛獐牙菜
- 络石藤
- 落地金钱
- 罗甸沟瓣
- 竹鱼
- 芦竹笋
- 狼牙委陵菜
- 丽江黄芩
- 罗望子叶黄檀
- 芦竹箨
- 萝芒树皮
- 矮卫矛
- 白药子
- 雀卵
- 螺厣草
- 白鱼尾
- 冬凌草
- 蛤壳
- 向日葵茎髓
- 苜蓿根
- 双参
- 水禾麻
- 落霜红
- 两面针
- 亮叶桦皮
- 可爱复叶耳蕨
- 蓝玉簪龙胆
- 两色鳞毛蕨
- 漏斗苣苔
- 两广瘤足蕨
- 綟木
- 大花卫矛果
- 三角泡
- 倒莓子
- 附地菜
- 绳藻
- 陆英果实
- 水松枝叶
- 茖葱
- 两栖蓼
- 巴豆
- 姜三七
- 芦子藤
- 两面刺
- 临时救
- 芦山藤
- 密脉鹅掌柴
- 扭肚藤
- 灵香蒿
- 黄葵
- 绿叶五味子
- 蜡瓣花
- 大麦泡
- 白鹇
- 葎草果穗
- 荔枝
- 犁头草
- 地膏药
- 棱枝卫矛
- 罗勒根
- 蝙蝠葛根
- 两面青
- 野牡丹根
- 蓝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