芦笋
《中华本草》:芦笋
拼音注音
Lú Sǔn
别名
虇、芦尖
英文名
Reed shoot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苗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ragmites communis Trin.[P.australis(Cav.)Trin.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挖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芦苇,多年生高大草本,高1-3m。地下茎粗壮,横走,节间中空,节上有芽。茎直立,中空。叶2列,互生;叶鞘圆筒状,叶舌有毛;叶片扁平,长15-45cm,宽1-3.5cm,边缘粗糙。穗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,顶生,长20-40cm,微下垂,下部梗腋间具白色柔毛;小穗通常有4-7花,长10-16cm;第1花通常为雄花,颖片披针形,不等长,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之半或更短;外稃长于内稃,光滑开展;两性花,雄蕊3,雌蕊1,花柱2,柱头羽状。颖果椭圆形,与内稃分离。花、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河流、池沼岸边浅水中。资源分布: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。
化学成分
绿色植析含腐殖酸(humic acid)。
性味
甘;寒
功能主治
清热生津;利水通淋。主热病口渴心烦;肺痈;肺痿;淋病;小便不利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,或鲜品捣汁。
注意
脾胃虚寒者慎服。
各家论述
1.《日用本草》:治膈寒客热,止渴,利小便,解诸鱼之毒。2.《本草纲目》:解诸肉毒。3.《玉楸药解》:清肺止渴,利水通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芦笋
拼音注音
Lú Sǔn
别名
芦尖(《要药分剂》)。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苗。春、夏挖取。
性味
①《本草图经》:"味小苦。"
②《日用本草》:"味甘,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热病口渴,淋病,小便不利。
①《日用本草》:"治膈寒客热;止渴,利小便,解诸鱼之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解诸肉毒。"
③《玉楸药解》:"清肺止渴,利水通淋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。
注意
宁原《食鉴本草》:"忌巴豆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千金
- 黄花地锦苗
- 水柏枝
- 南蛇竻根
- 女娄菜根
- 溪荪
- 岩春草
- 青蒿囊虫
- 大烟锅草
- 黄荆沥
- 芒萁骨
- 海蜇皮
- 石凤丹
- 榧枝叶
- 大活
- 地黄连
- 红花刺参
- 土当归
- 石首鱼鲞
- 大风子
- 红厚壳
- 密花轮环藤
- 纤毛婆婆纳
- 海杧果
- 喜马拉雅米口袋
- 黄心果
- 石寄生
- 酸枣根皮
- 黄柏
- 蓝树
- 水獭肝
- 山臭草
- 桦叶荚蒾
- 金钱草
- 红五加
- 单头紫菀
- 灰菜
- 石米
- 木鳖根
- 黄杨
- 大叶酸藤子
- 陆英
- 四楞通
- 多花沿阶草
- 大果榆
- 大皂角
- 猫耳朵草
- 毛竹
- 树三角枫
- 番薯藤
- 芦荟
- 褐云玛瑙螺
- 蔓乌头
- 疏叶香根芹
- 毛花洋地黄
- 土附子
- 大叶金花茶叶
- 李核仁
- 葫芦茶
- 豚卵
- 复生草
- 威灵仙叶
- 藕
- 小叶莲
- 水朝阳根
- 大叶马尾连
- 带鱼
- 四孢蘑菇
- 太白菊
- 石耳
- 夏丸
- 红叶甘橿
- 毛叶轮环藤
- 商陆花
- 丁香蓼根
- 省沽油
- 喜树
- 红白二丸
- 大叶南苏
- 狭叶竹节参
- 东北埃蕾
- 大泡通
- 小果倒地铃
- 大麻药
- 河套大黄
- 黄总花草
- 对生耳蕨
- 木菠萝
- 兔耳风
- 大报春花
- 獭四足
- 大青叶
- 谷皮树
- 黄芪
- 葫芦藓
- 露兜簕
- 心叶黄花仔
- 红土子皮
- 石蝴蝶
- 甘草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