芦笋
《中华本草》:芦笋
拼音注音
Lú Sǔn
别名
虇、芦尖
英文名
Reed shoot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苗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ragmites communis Trin.[P.australis(Cav.)Trin.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挖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芦苇,多年生高大草本,高1-3m。地下茎粗壮,横走,节间中空,节上有芽。茎直立,中空。叶2列,互生;叶鞘圆筒状,叶舌有毛;叶片扁平,长15-45cm,宽1-3.5cm,边缘粗糙。穗状花序排列成大型圆锥花序,顶生,长20-40cm,微下垂,下部梗腋间具白色柔毛;小穗通常有4-7花,长10-16cm;第1花通常为雄花,颖片披针形,不等长,第1颖片长为第2颖片之半之半或更短;外稃长于内稃,光滑开展;两性花,雄蕊3,雌蕊1,花柱2,柱头羽状。颖果椭圆形,与内稃分离。花、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河流、池沼岸边浅水中。资源分布: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。
化学成分
绿色植析含腐殖酸(humic acid)。
性味
甘;寒
功能主治
清热生津;利水通淋。主热病口渴心烦;肺痈;肺痿;淋病;小便不利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,或鲜品捣汁。
注意
脾胃虚寒者慎服。
各家论述
1.《日用本草》:治膈寒客热,止渴,利小便,解诸鱼之毒。2.《本草纲目》:解诸肉毒。3.《玉楸药解》:清肺止渴,利水通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芦笋
拼音注音
Lú Sǔn
别名
芦尖(《要药分剂》)。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嫩苗。春、夏挖取。
性味
①《本草图经》:"味小苦。"
②《日用本草》:"味甘,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热病口渴,淋病,小便不利。
①《日用本草》:"治膈寒客热;止渴,利小便,解诸鱼之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解诸肉毒。"
③《玉楸药解》:"清肺止渴,利水通淋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。
注意
宁原《食鉴本草》:"忌巴豆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牛目椒
- 麻雀肉
- 野葡萄根
- 紫云菜
- 米百合
- 透骨香
- 甜远志
- 法半夏
- 苦夭
- 无患树蔃
- 鸡爪七
- 蝮蛇脂
- 朱顶红
- 油桐子
- 蝙蝠藤
- 石榕
- 鹅绒藤
- 钓竿柴
- 桑椹子
- 榕树
- 蝌蚪
- 磨盘草子
- 藨寄生
- 紫椿
- 雁肉
- 小九节铃
- 大田基黄
- 金钟花
- 鸡爪风
- 高山唐松草
- 刺糖
- 牛肠
- 白犁头草
- 扁豆根
- 假香附
- 大马哈鱼籽
- 麻鱼肉
- 大肺经草
- 鼻涕果
- 单花山竹子
- 空柄假牛肝
- 灯心草根
- 冷蕨
- 海尼豆瓣绿
- 花蕊石
- 金纽子
- 茅香
- 梅花冰片
- 泥胡菜
- 南赤瓟
- 麦冬
- 青鱼胆草
- 羌活鱼
- 柠檬
- 山刺梨
- 三钻七
- 小人参
- 羊心
- 樟树皮
- 凹瓦韦
- 斩妖剑
- 山菅兰
- 田螺厣
- 鹰爪莲
- 白饭树根
- 长叶山芝麻
- 紫花鱼灯草
- 龙眼花
- 琼越线蕨
- 黄金线
- 南天竹子
- 红接骨草
- 矮杨梅果
- 萝卜防己
- 苘麻子
- 毛花槭
- 葛藟汁
- 日中花
- 天麻子
- 长白假水晶兰
- 驴肾
- 金猫头
- 五爪金龙花
- 水金凤茎叶
- 疳积药
- 红丝线
- 密陀僧
- 臭山牛蒡
- 铜锤草根
- 海盘车
- 食盐
- 金牛七
- 水葫芦七
- 土槿皮
- 荠菜花
- 狼油
- 爵床
- 斑茅花
- 紫竹根
- 波缘楤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