镰叶瘤足蕨
《中华本草》:镰叶瘤足蕨
拼音注音
Lián Yè Liú Zú Jué
别名
高山瘤足蕨、小贯众、斗鸡草
英文名
all-grass of Distinct Plagiogyria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瘤足蕨科植物镰叶瘤足蕨的全草或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lagiogyria rankanensis Hayata[P.distinctissima Ching;P.adnata Bedd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植株高30-45cm。具直立或斜升的根茎。叶簇生,二型;营养叶柄长14-18cm,基部三棱形,有1-2对气囊体,向上略呈三棱形或半圆形;叶片狭长三角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17-25cm,基部宽8-11cm,一回羽状分裂;羽片纸质,15-20对,互生,长4-6cm,宽8-13mm,上下面均为绿色,渐尖头,向上微弯呈镰状披针形,基部不对称,上侧沿叶轴上延,下侧圆形,边缘近全缘或有齿;叶脉羽状,侧脉单一或二叉状。孢子叶叶柄长30-40cm;叶片一回羽状,长14-22cm,宽4-6cm;羽片15-25对,极度收缩呈线形,长5-7cm,宽2-3mm;侧脉通常二叉,伸至叶边1/2处。孢子囊生于小脉顶部,成熟时布满羽片下面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-1800m的常绿阔叶林或针叶林下及溪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江苏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辛;凉
归经
入膀胱、肺、肝三经
功能主治
发表清热;祛风止痒;透疹。主流行性感冒;麻疹;皮肤瘙痒;血崩;扭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烧灰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用于感冒发热、皮肤搔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龙齿
- 巴戟天
- 粗榧枝叶
- 狭萼半边莲
- 福建排草
- 自事口草
- 大地柏枝
- 蝙蝠
- 黄花香
- 黄龙须
- 单根木
- 牌楼七
- 金边兔耳
- 钓鱼秆
- 霸王根
- 了哥王根
- 鹧鸪
- 大薸
- 蜀五加
- 骆驼蹄瓣
- 大黄茎
- 鸢脚爪
- 茉莉根
- 家白蚁
- 三叶鬼针草
- 十三年花
- 猪毛针
- 薄荷脑
- 小礼花种子
- 心叶忽布
- 沙苑子
- 香毛草
- 铺地蜈蚣
- 徐长卿
- 八角枫花
- 风箱树叶
- 毛稔
- 单叶血盆草
- 倒爪草
- 山肉桂
- 大叶樱叶
- 肥猪苗
- 费菜
- 九爪龙
- 钓鱼竿
- 大砂仁
- 地棠花
- 玉米黑粉
- 卷柏
- 鹿肉
- 华南桦
- 兰花参
- 老鼠竻
- 千脚虫
- 苦木根
- 柠条
- 丽江青木香
- 一点红
- 八爪金龙
- 砂仁壳
- 山大颜
- 桉叶
- 蝉蜕
- 七里香
- 海松子
- 水藁本
- 接骨木
- 翻白叶
- 小年药
- 枫香树根
- 鲤鱼
- 蚌花
- 苦竹叶
- 姜味草
- 白草根
- 球花党参
- 短茎独活
- 柘树果实
- 太平莓
- 鹅肉
- 淡秋石
- 狼油
- 蜗牛壳
- 和合草
- 毛葡萄
- 一支箭
- 蠵龟筒
- 龟甲胶
- 水黄
- 百部
- 金雀儿
- 饴糖
- 赶山鞭
- 花榈木
- 芭蕉叶
- 蜥蜴
- 节节茶
- 匍伏堇
- 一叶萩
- 鸡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