蕗蕨
《中华本草》:蕗蕨
拼音注音
Lù Jué
英文名
Chestnut-brown Mecodium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膜蕨科植物蕗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ecodium badium(Hook.et Grev.)Copel.[Trichomanes badium Hook.et Grev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附生蕨类植物,植株高15-25cm。根茎褐色,铁丝状,长而横走,几光滑,极少毛,粗约0.8mm;下面疏生纤维状的根。叶远生,薄膜质,干后褐色或绿褐色,相距约2cm;叶柄长5-10cm,两侧有平直或呈波状的宽翅至叶柄基部,翅连叶柄宽约2mm;叶片三回羽裂,披针形、卵状披针形或卵形,长10-15cm,宽4-6cm,羽片10-12对,互生,有短柄,卵状三角形至狭卵形,长1.5-4cm,宽1-2.5cm,密接,小羽片3-4对,无柄,开展,长圆形,基部下侧下延,密接;末回裂片2-6枚,互生,斜向上,长圆形至宽线形,全缘,单一或分叉;叶脉叉状分枝,末回裂片具小脉1条;叶轴及羽轴均有阔翅,稍曲折。孢子囊群多数,位于全部羽片上,着生于向轴的短裂片先端;囊苞近圆形或扁圆形,宽大于高,直径1.5-2mm,唇瓣深裂至基部,全缘或上部边缘有微齿,基下的裂片稍狭缩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00-1600m的山坡阔叶林中,附生树上或密林下溪边潮湿的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;涩;凉
归经
入心、脾二经
功能主治
解毒清热;生肌止血。主水火烫伤;痈疖;肿毒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干品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消炎生肌,用于烫火伤、痈疖、疮疥等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糖茶藨
- 丝瓜花
- 蝙蝠藤
- 铜罗汉
- 青胡桃果
- 破布草
- 海蚯蚓
- 高原点地梅
- 短茎独活
- 鹈鹕油
- 伽蓝菜
- 罗锅底
- 过山龙
- 甘遂
- 龟版
- 绿花独活
- 土茶
- 皂荚根皮
- 皱叶变豆菜
- 挖耳草根
- 地梭罗
- 芙蓉叶
- 半边藕
- 芒消
- 长春花
- 岩葱
- 玫瑰茄
- 假稻
- 竹砂仁
- 螺厣草
- 紫萝兰
- 大叶马尾连
- 罗盖叶
- 七里明
- 铁灯台
- 虫实
- 姜黄草
- 狗牙根
- 铜钱麻黄
- 山蒜
- 海石鳖
- 东北鼢鼠
- 野百合
- 红石耳
- 阿尔泰瑞香
- 沙枣
- 黄花稔
- 红粘谷子
- 可爱复叶耳蕨
- 兴安毛连菜花
- 垂珠花
- 松木皮
- 芡实
- 广枝仁
- 贯众叶溪边蕨
- 黑蒿
- 二色补血草
- 沼生水马齿
- 鹧鸪脚
- 枇杷花
- 茎花来江藤
- 不凋木
- 金腰燕
- 长尾复叶耳蕨
- 白鹤灵芝
- 野鹅脚板
- 珍珠莲根
- 狗头骨
- 盐匏藤
- 鼬瓣花根
- 野罂粟壳
- 九倒生
- 革叶茴芹
- 两面针
- 头发七
- 直立百部
- 金鸡豇豆
- 石腊竹
- 白鹇
- 贯众
- 竹头草
- 革叶蓼
- 中国繁缕
- 毛黄堇
- 长叶实蕨
- 毛花洋地黄
- 九节菖蒲
- 乌榄根
- 地胆草
- 郁金
- 鸭公树子
- 椴叶独活
- 大红毛叶
- 鞭叶耳蕨
- 红花龙胆
- 走边疆
- 岩萝卜
- 马来蒲桃
- 蚂蚁
- 梓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