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麸杨根
《中华本草》:青麸杨根
拼音注音
Qīnɡ Fū Yánɡ Gēn
别名
青麸杨、波氏盐肤木、铁倍树。
英文名
Root of Potanin Sumac
出处
出自《重庆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漆树科植物青麸杨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hus potaninii Maxim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洗净,除去表皮,留取韧皮部,晒干。
原形态
青麸杨 落叶乔木,高5-8m。树皮灰褐色,小枝无毛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,叶轴圆筒形,有时在上部的小叶间有狭翅;小叶7-11,具短柄;小叶卵状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5-10cm,宽2-4cm,先端渐尖,基部多少偏斜,近圆形,全缘,两面沿中脉被微柔毛或近无毛。圆锥花序顶生,长10-20cm,被微柔毛;苞片钻形,长约1mm,被微柔毛;花白色,径2.5-3mm;花梗长约1mm、被微柔毛;花萼外面被微柔毛,裂片卵形,长约1mm,两面被微柔毛,边缘具细睫毛,开花时先端外卷;花丝线形,长约2mm,在雌花中较短,花药卵形;花盘厚,无毛;子房球形,径约0.7mm,密被白色柔毛。果序下垂;核果近球形,直径3-4mm,密被具节柔毛和腺毛,成熟时红色;内含种子1颗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900-2500m的山坡疏林或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本品在四川民间,与盐肤木Bhus chinensis Mill.的根同等使用。参见盐麸子根条。
性味
辛;热
归经
心;肝;肾经
功能主治
祛风解毒。主小儿缩阴症;瘰疬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青麸杨根
拼音注音
Qīnɡ Fū Yánɡ Gēn
出处
《重庆草药》
来源
为漆树科植物青麸杨的树根。9~10月采收。
原形态
青麸杨,又名:波氏盐肤木,铁倍树。
落叶乔木,高5~8米。树皮粗糙,灰色,有裂缝,小枝通常平滑无毛。单数羽状复叶,互生,具小叶7~9枚,每叶有极短而明显的柄,小叶卵状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,长5~10厘米,宽2~4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斜楔形或圆形,全缘,背面沿叶脉处微有细毛或近于无毛;叶轴圆柱形,有时在上部的小叶片间有狭翅。圆锥花序顶生,长10~20厘米,有微毛;花小;萼片5,宿存;花瓣5,白色;雄蕊5,花药黄色;雌蕊1,子房上位,花柱3裂。果序下垂,核果近球形,直径3~4毫米,血红色,密被绒毛,内含一粒种子。花期5~6月。果期9月。
生境分布
喜生于向阳山坡、山谷的疏林或灌木草丛中。分布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贵州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等地。
性味
味辛,性热,无毒。
功能主治
去风解毒。治小儿缩阴症,九子烂痒。
复方
①治小儿缩阴症:青麸杨根一两,去粗皮,煎水煮捞糟服。
②治九子烂痒:青麸杨根二两,一味药二两,何首乌二两,肉连环二两。炖杀口肉吃。(性味以下出《重庆草药》)
备注
本品在四川民间,与盐肤木的根同等使用。参见"盐麸子根"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麻鱼骨
- 臭节草
- 青木香
- 青桐翠木
- 鳖头
- 荸荠
- 荜茇
- 苦芺
- 苦苣
- 苦茄
- 苦壶卢
- 苦葛根
- 苦地胆
- 苦葛花
- 篦子草
- 苦瓜藤
- 苦白蜡
- 糠油
- 苦壶卢子
- 榼藤子
- 霸王七
- 白子菜
- 饱饭花
- 薄荷素油
- 蝙蝠草
- 小悬钩子
- 苦荞头
- 芭蕉油
- 苦丁茶
- 芭蕉花
- 苦楝花
- 苦参实
- 苦壶卢花
- 蚌兰花
- 葵花大蓟
- 霸王鞭
- 苦菜花子
- 鳖甲胶
- 笔管榕
- 薄雪火绒草
- 豹子眼睛花
- 蚌壳草根
- 篦梳剑
- 苦杏仁
- 铜钱菌
- 款冬花
- 鞭打绣球
- 豹肉
- 蛇果黄堇
- 大管
- 醋糟
- 丝瓜根
- 蝙蝠藤
- 望月砂
- 小天冬
- 酸浆
- 虎牙
- 无花果根
- 空柄假牛肝
- 鲥鱼
- 丝瓜花
- 蘽根
- 鳍蓟
- 塔黄
- 鲥鱼鳞
- 小扁草
- 牛胆参
- 红楠
- 黑腺珍珠菜
- 鹈鹕脂油
- 庵闾
- 金腰
- 青棉花藤叶
- 鸡脑
- 骑马参
- 轻粉
- 青礞石
- 青棉花藤根
- 铅粉
- 青榨槭
- 青竹蛇
- 鼍肉
- 苦檀子
- 铁扫帚
- 黔桂醉魂藤
- 铜罗伞
- 苦天茄叶
- 铁
- 铁蚂蟥
- 铁扇子
- 山桂花
- 青蒿露
- 青娘子
- 苦石莲
- 青通草
- 铁马鞭
- 尖山橙
- 铁皮石斛
- 羊七莲
- 钩石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