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扬草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飞扬草
拼音注音
Fēi Yánɡ Cǎo
别名
大飞扬、大乳汁草、节节花
来源
为大戟科大戟属植物飞扬草Euphorbia hirta L.,以全草入药。夏、秋采集,洗净、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20~50厘米,全体有乳汁。茎基部膝曲状向上斜升,单一或基部丛生,被粗毛,上部的毛更密,不分枝或下部稍有分枝。单叶对生,具短柄;叶片披针状长圆形或长椭圆状卵形,长1~3厘米,宽0.5~1.3厘米,先端急尖或钝,基部偏斜不对称,边缘有锯齿,稀全缘,两面被毛,下面及沿脉上的毛较密;托叶膜质,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,边缘刚毛状撕裂早落。夏季开淡绿色或紫色小花,杯状聚伞花序多数排成紧密的腋生头状花序;总苞宽钟形,外面被密生短柔毛,顶端4裂;腺体4,漏斗状,有短柄及花瓣状附属物。朔果卵状三棱形,被贴伏的短柔毛。
生境分布
生于向阳山坡、山谷、路旁或丛林下,多见于砂质土壤上。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西、广东、四川、云南等省区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黄酮甙类:黄鼠李甙(xanthorhamnin)、槲皮甙,两种三萜类化合物:蒲公英酮及蒲公英醇。此外,尚含肌醇、没食子酸等。
药理作用
1、抑菌试验:飞扬草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。
2、有利尿和中度致泻作用。
性味
微苦、微酸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利湿止痒。用于细菌性痢疾,阿米巴痢疾,肠炎,肠道滴虫,消化不良,支气管炎,肾盂肾炎;外用治湿疹、皮炎、皮肤瘙痒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;外用适量;鲜品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。
复方
1、细菌性痢疾,急性肠炎,消化不良,肠道滴虫:飞扬草2~10两。水煎,分2~4次口服。
2、慢性气管炎:鲜飞扬草4两,桔梗3钱。水煎2次,每次煎沸2小时,过滤,两次滤液混合浓缩至60毫升,加白糖适量。每次服20毫升,每日3次。10天为一疗程,连服两个疗程。
3、湿疹:飞扬草2斤,黑面叶4斤,毛麝香半斤。加水4万5千毫升,煎成1万5千毫升。根据湿疹部位可选择坐浴、湿敷或外涂。有感染者加穿心莲内服。
4、脚癣:飞扬草330克,白花丹220克,小飞扬、乌桕叶、五色梅、扛板归各110克。水煎2次,过滤去渣,浓缩成1000毫升。搽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鸦椿卫矛
- 蚌泪
- 鱼翅
- 薄叶棘豆
- 鳖脂
- 青果
- 雄黄
- 雄黄兰
- 青竹标根
- 黄麻叶
- 蝙蝠葛
- 遍山红
- 鸊鷉
- 青蒿囊虫
- 蜂蜜树
- 风车儿
- 鸭跖草
- 败酱草
- 白花柴
- 香水塔花
- 黑心蕨
- 鹰不泊薳
- 白花灯笼
- 青盐陈皮
- 雪猪肉
- 黑参
- 臂形草
- 蝙蝠葛叶
- 长梗千里光
- 黄鼠肉
- 黑香柴
- 衣鱼
- 飞蛾藤
- 败火草
- 雪茶
- 地锦苋
- 黑络丸菌
- 茯神
- 鸭卵
- 粉条儿菜
- 飞来蓝
- 雪山一支蒿
- 猩猩木
- 鱼尾葵
- 黑鸫
- 鸢尾
- 鸭舌鱼鳖
- 青钱柳
- 鸲鹆
- 蜂窝草
- 芭蕉根
- 青药
- 预知子
- 赤楠蒲桃叶
- 黄鳝藤根
- 黄麻根
- 鱼寄生
- 鱼肝油
- 鼋肉
- 香石藤
- 雁脂
- 风藤草根
- 飞天蜈蚣
- 驳骨草
- 香桂皮
- 茯苓皮
- 蓖麻油
- 粉背蕨
- 青丝线
- 香血藤
- 飞燕草
- 雀梅藤根
- 霞天膏
- 雀脑
- 须叶藤
- 青檀香
- 豹皮菇
- 鸭舌头
- 钱针万线草
- 雀梅藤
- 青海防风
- 粉绿益母草
- 鱼胆草
- 防风
- 小接骨丹
- 黄麻梗虫
- 肥皂荚
- 蝮蛇皮
- 雨蛙
- 菠菜子
- 青皮
- 青蒿子
- 白花穿心莲
- 雀舌草
- 鸢脚爪
- 青皮树
- 麒麟尾
- 黔羊蹄甲
- 捆仙丝
- 鸢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