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鳝藤根
《*辞典》:黄鳝藤根
拼音注音
Huánɡ Shàn Ténɡ Gēn
别名
熊柳根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铁包金、土黄耆(《闽东本草》)。
出处
《福建中草药》
来源
为鼠李科植物多花勾儿茶的根。秋、冬采收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性味
甘苦,平。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甘,平。"
②《泉州本草》:"味苦微辛,性平,无毒。"
③《闽东本草》:"性温,味微涩,无毒。"
归经
①《泉州本草》:"入肝、肺、肾、三焦、膀胱诸经。"
②《闽东本草》:"入脾、肾二经。"
功能主治
健脾利湿,通经活络。治脾胃衰弱,食少,胃痛,黄疸,水肿,淋浊,带下,风毒流注,关节风湿痛。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健脾益气,利尿解毒。"
②《闽东本草》:"舒筋强骨,健脾益气,通经活络,祛寒利尿,除湿止痛。治内伤寒热,肤痛,胃痛,头痛,腰膝无力,淋浊带下,黄疸,水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(鲜者3~4两)。
注意
《闽东本草》:"孕妇忌服。"
复方
①治脾胃衰弱,食欲减退:熊柳根三至四两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②治心胃痛,湿热黄疸,小儿脾积风:熊柳根一两。煎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③治小儿疳积:黄鳝藤干根五钱至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④治风毒流注:熊柳根三至四两,羊肉四两。酒、水各半或用开水炖服。服后有时更见脓水增加,数日后逐渐减少,渐生新敛口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⑤治凝痰壅结,咳嗽喘急:熊柳鲜根,酌加冰糖炼膏。每日早晚一羹匙,开水送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⑥治手筋足筋拘挛:熊柳鲜根三两,水二碗半,煎一碗;渣二碗煎一碗,内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⑦治关节风湿痛,劳倦乏力:黄鳝藤干根二至三两。水煎调酒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⑧治跌打损伤:黄鳝藤鲜根皮捣烂,或干根皮研末,调红酒外敷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牛胆参
- 毛叶黄药
- 大叶樱叶
- 饱饭花枝叶
- 安胎药
- 马蹄金
- 兔头骨
- 金箔
- 羊血
- 兰石草果
- 刺菱根
- 刺龙牙
- 败火草
- 参条
- 六轴子
- 山扁豆子
- 天浆壳
- 珍珠伞
- 九香虫
- 水鬼蕉
- 火秧竻
- 狗骨
- 五指茄
- 白毛藤
- 大将军
- 白粉藤
- 大叶黄杨根
- 巴豆
- 独活
- 篦子草
- 假茶辣
- 华山矾根
- 虎斑游蛇
- 矮脚南
- 鹿皮
- 金刚藤头
- 南蛇藤根
- 金色狗尾草
- 地黄花
- 磨盘草子
- 衣鱼
- 胡桃壳
- 芋梗
- 钉耙七
- 刺天茄叶
- 中华补血草
- 竹林标
- 鳝鱼骨
- 红椽木子
- 蝮蛇胆
- 麦奴
- 蚕豆
- 柠条籽
- 新疆一支蒿
- 黄耆
- 大麦醋糟
- 铁树花
- 落叶梅
- 大叶青木香
- 安徽小檗
- 云芝
- 小苏苏棵花
- 石香葇
- 姜黄草
- 叉歧繁缕
- 鹿头肉
- 毛八角莲
- 天南星
- 向日葵壳
- 黄芪
- 青羊参
- 铧头草
- 打破碗花花
- 山石榴
- 竹(鼠留)肉
- 人参娃儿藤
- 龙眼梳
- 三七花
- 独角莲
- 囊距翠雀
- 野猪胆
- 颠茄草
- 鲟鱼
- 猴楠
- 小旋鸡尾
- 圆柏叶
- 空桶参
- 山羊角
- 紫云英
- 刺黄柏
- 广豆根
- 天雄
- 岗梅
- 金发草
- 糯米条
- 滇南千里光
- 红郎伞
- 刺蓼
- 竹根七
- 破布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