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三年花
《中华本草》:十三年花
拼音注音
Shí Sān Nián Huā
别名
铜色紫云菜、铜色毛紫云菜
英文名
root and leaf of Affined Conehead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爵床科植物铜毛紫云菜的根和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trobilanthes aehobarbus W. W. Smith采收和储藏:根、叶全年均可采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铜毛紫云菜 多年生灌木状草本,高约1m。茎直立,多分枝,上部四棱形,节膨大,扁平,密被棕黄色短毛,杂有白色长柔毛,尤以嫩枝叶毛密。单叶对生;有柄;叶片卵圆形或卵形,先端渐尖,基部略不对称,钝圆或心形,边具疏钝锯齿,上面昱绿色,下面暗紫色,两面被棕黄色短毛和白色长毛,枝叶上毛如擦脱后呈蓝色。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;苞片叶状;萼5裂;花紫色;花冠筒状,先端5裂,二唇形;雄蕊4,二强,花丝基部有江膜质相连,花冠内面有2行短毛。蒴果。有种子4颗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较阴湿的肖边或山坡灌木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南部。
性味
味淡;微苦;性平
归经
心;肺;肝经
功能主治
清肝利湿;活血散瘀。主湿热黄疸;目赤肿痛;月经不调;产后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鲜叶适量,捣汁滴眼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叶、味淡、微苦,性平。有活血调经、清肝热功能。用于眼结膜炎,月经不调,产后腹痛,黄疸型肝炎,疟疾,心悸,哮喘,避孕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十三年花
别名
铜色毛紫云菜
来源
爵床科十三年花Strobilanthes aenobarbus W. W. Smith,以根、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云南。
性味
淡、微苦,平。
功能主治
活血调经,清肝热。主治眼结膜炎,月经不调,产后腹痛黄疸型肝炎。本品还可治疟疾,心悸,哮喘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猪毛针
- 薄荷脑
- 小礼花种子
- 心叶忽布
- 沙苑子
- 香毛草
- 铺地蜈蚣
- 徐长卿
- 八角枫花
- 风箱树叶
- 毛稔
- 单叶血盆草
- 倒爪草
- 山肉桂
- 钓鱼秆
- 金边兔耳
- 大叶樱叶
- 肥猪苗
- 费菜
- 九爪龙
- 蝙蝠
- 单根木
- 钓鱼竿
- 大砂仁
- 黄花香
- 黄龙须
- 地棠花
- 玉米黑粉
- 粗榧枝叶
- 卷柏
- 鹿肉
- 华南桦
- 兰花参
- 老鼠竻
- 千脚虫
- 苦木根
- 柠条
- 丽江青木香
- 一点红
- 八爪金龙
- 砂仁壳
- 山大颜
- 桉叶
- 蝉蜕
- 七里香
- 海松子
- 水藁本
- 接骨木
- 翻白叶
- 小年药
- 枫香树根
- 鲤鱼
- 蚌花
- 苦竹叶
- 姜味草
- 白草根
- 球花党参
- 短茎独活
- 柘树果实
- 太平莓
- 鹅肉
- 淡秋石
- 狼油
- 蜗牛壳
- 和合草
- 毛葡萄
- 一支箭
- 蠵龟筒
- 龟甲胶
- 水黄
- 百部
- 金雀儿
- 饴糖
- 赶山鞭
- 花榈木
- 芭蕉叶
- 蜥蜴
- 节节茶
- 匍伏堇
- 一叶萩
- 鸡枞
- 楮实子
- 密陀僧
- 金线草
- 飞天蜈蚣
- 松下兰
- 七叶一把伞
- 风化硝
- 青药
- 蕨
- 新塔花
- 黄花仔
- 旱前胡
- 禹余粮
- 海粉
- 蛮刀背
- 仙顶梨
- 蚯蚓
- 黄瓜叶
- 通花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