树火麻
《中华本草》:树火麻
拼音注音
Shù Huǒ Má
别名
电树
出处
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荨麻科植物火麻树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endrocnide urentissima(Gagnep)Chew[Laportea urentissima Gagnep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剥取皮后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达15m,胸径8-20cm。树皮灰白色;小枝上有柔毛和刺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7-15cm,密被柔毛和小刺毛;托叶宽卵形,长约1cm,早落;叶片纸质,心形,长15-25cm,宽13-22cm,先端渐尖,基部深心形,边缘近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细牙齿,上面有小刺毛和密被点状钟乳体,下面密生短茸毛;基出脉3-5条,侧脉6-8对,在近缘处彼此连结。雌雄异株;聚伞花序近圆锥状,长与叶近等或较短,花序梗上密被短柔毛和向下伸展的刺毛。雄花近无梗,花被片5;雄蕊5,退化雌蕊先端近平截;雌花常数朵呈1列着生于稍肉质膨大的团伞花序托上(在果时花梗增长,花序托变不明显),花被片4,柱头线形。瘦果近圆形,强烈压扁,表面有点状突起。花期9-10月(广西)、l-2月(云南),果期10-12月(广西)、4-5月(云南)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 800-1300m的石灰岩混交林中或竹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淡;性凉
归经
大肠经
功能主治
驱虫。主蛔虫症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树火麻
拼音注音
Shù Huǒ Má
别名
电树、憨掌
出处
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为荨麻科植物树火麻的树皮。全年可采。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乔木,树皮灰白色,高5~10米。叶纸质,互生,阔卵圆形,基部心脏形,长10~20厘米,宽8~10厘米;叶柄微紫红色。总状花序腋生,绿色。果实扁圆,紫黑色。枝、叶、花序均有小刺毛。有毒,其刺毛触及皮肤即可引起肿痛。
生境分布
生于竹林边或山上树林中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性味
淡,凉。
功能主治
驱蛔虫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半夏曲
- 红豆
- 番木瓜
- 走马胎
- 细叶乌蔹莓
- 白花菜根
- 苎麻皮
- 白楠木
- 飞扬草
- 抽筋草
- 泥炭藓
- 狗骨柴
- 海浮石
- 锥栗
- 钻石风
- 马勃
- 铁棒锤茎叶
- 鸡冠参
- 孔公孽
- 翻白草
- 文鳐鱼
- 鲤鱼血
- 茱苓草
- 荷叶
- 土丁桂
- 千屈草
- 北丝石竹
- 装饰卷柏
- 骡宝
- 排草香
- 膜缘木香
- 羊肝
- 樟
- 蓬莱草
- 醉鱼草花
- 玉山芎穷
- 桔梗芦头
- 紫荆花
- 松鼠
- 槐枝
- 石楠
- 狗骨
- 两指剑
- 生漆
- 寒莓根
- 山油柑叶
- 粘毛鼠尾草果
- 黄蜀葵
- 白饭豆
- 风藤草
- 木香花
- 黄背草果
- 癞皮根
- 白花藤
- 白云瓜
- 锥螺壳
- 自消容根
- 油茶根皮
- 蜇砂
- 大驳骨丹
- 苎麻
- 针叶火绒草
- 钻秆虫
- 雉尾
- 蒸饼
- 钟萼木
- 走马胎叶
- 蔗鸡
- 肉豆蔻
- 醉针茅根
- 鱵鱼
- 生姜
- 金甲豆
- 扁蕾
- 长毛柃叶
- 黑鹅脚板
- 蜇虫
- 鱼鹰骨
- 白蒿
- 自然铜
- 鸡爪乌
- 枫荷梨
- 排骨灵
- 鳟鱼
- 走茎丹参
- 醉鱼草
- 蜘蛛
- 鲻鱼
- 石南
- 全叶马兰
- 小果卫矛
- 罗汉松实
- 冰凉花
- 九节风
- 小蒜
- 莲雾
- 麻腐
- 朝天罐
- 落地荷花
- 丽春花果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