树地瓜
《中华本草》:树地瓜
拼音注音
Shù Dì Guā
别名
山枇杷、斑鸠食子、鸡眼睛
出处
出自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裂叶榕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icus gasparriniana Miq.var.lacerati-folia(Levl.et Vant.)Corner[F.laceratifolia Levl.et.Vant.]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收果实,晒干。
原形态
灌木或乔木状,高达3m。全株有乳汁;幼枝具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0.3-1cm,具毛;托叶披针形;叶片坚纸质或近革质,倒卵状披针形或倒卵形,长6-17Cm,宽2一6.Scm,上半部具不规则的齿裂或缺刻,有时不裂,先端长渐尖,基部阔楔形,叶表面无毛,叶背沿叶脉有稀疏毛;侧脉4一7对,网脉明显。隐头花序(榕果)单生于叶检腋,球形或椭圆形,表面无毛或幼时有毛,顶口苞片直立,成熟时紫红色,长0.8-1.8cm,宽0.7-1.3cm,基生苞片3;雄花和瘿生于同一花序托内;雄花具花被片3,雄蕊2;瘿花花柱短,房球形;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,雌花无梗,花被片3-5,淡黄色,有棕黄色斑点。瘦果。花期5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00-1300m的山地林中或水边灌丛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南部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果实紫红色或深紫色,球形或椭圆形,常见残存的苞片,横切面花序托内壁着生众多小瘦果,有时壁的上部还可见枯萎的雄花。气微香,味微甘、涩。
性味
甘;性平
功能主治
下乳。主乳汁不足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24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树地瓜
拼音注音
Shù Dì Guā
别名
山枇杷、牛奶根、斑鸠食子、鸡眼睛
来源
桑科无花果属植物撕裂榕Ficus laceraatifolia Levl. et Vant.,以根和果序托入药。四季采根,秋冬采收果序托,分别晒干。
性味
根:涩,微咸。
果序托:甘,平。
功能主治
根:清热解毒;
果序托:下乳。
用于痢疾,尿路感染,乳汁不足,颈淋巴结结核,痔疮。
用法用量
5~8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树地瓜
拼音注音
Shù Dì Guā
别名
山枇杷、牛奶根、斑鸠食子(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桑科植物破裂叶榕的根和果实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灌木,高达1.5米,有乳汁。树皮灰褐色。单叶互生,叶片坚纸质或近革质,倒卵形咸倒披针形,边缘有深裂齿,上面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被褐色粗毛,脉上更密;叶柄密被白色柔毛。隐头花序单生于叶腋;花小,多数;花托有柄,较粗,被毛,花托基部和口部都具苞片,表面绿色,有白点和短柔毛;花单性,雌雄同株,雄花被裂片2~6枚,雄蕊1~2枚;雌花被有时不完全或缺,花柱偏斜,线状。隐头果序卵球形或近圆球形,被毛和白色斑点。花期6~7月。果期8~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灌木林中、路边。分布四川等地。
性味
根:涩微咸,平。果:甘。
功能主治
下乳,收敛。治红白痢疾,淋症肿痛,乳少,九子烂疡,痔疮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~8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青竹标
- 黄瓜
- 太白菊
- 木瓜
- 天文草
- 小朴松实
- 驴骨
- 芦花
- 落葵
- 青丝龙
- 苦芺
- 降香
- 降真香
- 青丝线
- 上树咳
- 撒发
- 羊哀
- 箭杆杨
- 柔软石韦
- 船形乌头
- 金雀根
- 八仙过海
- 野草香
- 红花山牵牛
- 多穗蓼
- 珠儿参
- 黄荆叶
- 马蹄荷根
- 剑麻
- 楮皮间白汁
- 青鱼枕
- 天雄
- 苦天茄
- 铁扇子
- 尖舌苣苔
- 白花映山红
- 苦参实
- 白九股牛
- 蝴蝶花
- 无名木皮
- 两指剑
- 紫金标
- 香花刺
- 黄背草苗
- 黄木耳
- 痰药
- 绿萼梅
- 大花卫矛果
- 罗锅底
- 四川苦丁茶
- 天葵
- 黄毛山牵牛
- 朱砂七
- 麻蕡
- 南粤马兜铃
- 金橘
- 鱼鳖金星
- 天香炉
- 披散糖荠
- 倒提壶
- 牛膝茎叶
- 青麸杨根
- 华南鳞盖蕨
- 绣球防风
- 青香藤
- 庵闾
- 慈姑花
- 铁拳头
- 青头菌
- 铁箭岩陀
- 铜皮
- 刺黄芩
- 透骨香
- 铜棒锤
- 通天蜡烛
- 铁骨银参
- 铜钱细辛
- 通花花
- 铁扫帚
- 铁篱笆
- 铜罗伞
- 驼乳
- 铁树花
- 鼍肉
- 通光散
- 铁海棠
- 铁马豆
- 贴生石韦
- 通骨消根
- 铁华粉
- 铜牛皮
- 通骨消
- 通骨消茎叶
- 铁扫竹
- 铁树
- 铁树叶
- 铁皮石斛
- 铁篱巴果
- 铁线莲
- 铁蚂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