松毛火绒草
《中华本草》:松毛火绒草
拼音注音
Sōnɡ Máo Huǒ Rónɡ Cǎo
别名
小地松、白茵陈、二轮蒿
英文名
all-grass of Anderson's Edelweiss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松毛火绒草的幼苗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eontopodium andersonii C. B. Clarke[ Ghaphalium ahdersonii (C. B. Clarke) Franch]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松毛火绒草 多年生草本。根状茎粗短,上端有花茎,多少平卧,长达15cm,具有顶生密集缨状叶丛的根出条,在下一年又生长根出条和花茎。花茎直立,高18-70cm,坚挺,下部木质宿存,不分枝或上部有伞房状花序枝,下部稀有不育的短枝,被平伏的绢状蛛丝毛,上部常被近黄色棉状茸毛,全部有密集或上部有疏和的叶,节间除上部外长2-5mm。叶狭线形,长10-40mm,宽1-2.8mm,先端有细长尖头,基部稍狭,边缘狭,边缘反卷,上面有蛛丝状毛或近无,毛下面被白色茸毛,下部叶在花期枯萎宿存;根出条常被长柔毛。苞叶多数,与上部叶等长或较长,卵圆状披针形,宽达4mm,先端尖,两面被白色或干后黄色的厚茸毛,先端常近无毛,较花序长2-3倍,开展成径为2.5-7cm的苞叶群,有时成分散的复苞叶群。头状花序,径4-6mm,常10-40个密集;总苞被白色厚茸毛;总苞片约3层,先端无毛,尖或稍钝;小花异型或雌雄异株;花冠长3-3.5mm;雄花花冠狭漏斗状,有披针形裂片;雌花花冠丝状;冠毛白色;雄花冠毛上部稍粗厚,有长锯齿;雌花冠毛细,有微锯齿。不育的子房和瘦果有乳头状突起。花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2500m的干燥草坡、开旷草地、针叶林下和丘陵顶部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贵州西部及中部,云南西北部、南部至东部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活血祛瘀。主痈疽疮疡;跌打损伤;虫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幼苗:有清热解毒的功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姜石
- 锈毛旋蒴苣苔
- 鳜鱼胆
- 独蕨萁
- 龙齿
- 蛇胆
- 龙脷叶
- 刚毛香茶菜
- 南烛子
- 黄鼬
- 大百解薯
- 石楠
- 咳喘木
- 石耳
- 鸢油
- 细叶黄杨
- 厚朴
- 蔓胡颓子
- 血人参
- 千年不烂心
- 南天仙子
- 白子菜
- 狗蚁草
- 鲜地黄
- 卷柏
- 赤沙糖
- 桉叶
- 绿花独活
- 老婆子针线
- 小三棵针
- 艾纳香
- 鳆鱼
- 牛蹄甲
- 山羊耳
- 鸡腿蘑
- 蜂药
- 托盘
- 蚬肉海棠
- 扇叶阴地蕨
- 毛木树叶
- 千金子
- 黄缅桂果
- 土圞儿
- 地磨薯
- 火炭母
- 高山瓦韦
- 疏叶香根芹
- 海鹞鱼齿
- 土连翘
- 羊肺
- 粗叶卷柏
- 美丽风毛菊
- 帕梯
- 树头菜
- 蝈蝈
- 湿生扁蕾
- 华中瘤足蕨
- 辽东栎
- 马蹄金
- 盾叶唐松草
- 泡桐根
- 小叶金花草
- 檵花叶
- 邪蒿
- 黄鳝藤根
- 山苦荬
- 兴木蒂那布
- 披针骨牌蕨
- 丰花草
- 猪血
- 锅粑
- 菠萝皮
- 鷩雉
- 湖瓜草
- 紫楠叶
- 竹(鼠留)子油
- 瓜子莲
- 滇苦菜
- 九州岛岛岛岛堇菜
- 秋木瓜
- 白云瓜
- 山橘叶
- 安胎药
- 芝麻菜
- 麻叶绣球
- 打碗花
- 猪胆
- 胡桃树皮
- 迷迭香
- 河鲀鱼
- 点地梅
- 冬瓜瓤
- 千里找根
- 十三年花
- 貒骨
- 黄泥菜
- 小叶黑面叶
- 狐心
- 南五味子
- 野藿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