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油
《中华本草》:豆油
拼音注音
Dòu Yóu
英文名
Soya-bean Oil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(L.) Merr.的种子所榨取之脂肪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lycine max(L.) Merr. [Phaseolus max L.]
原形态
大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,高60-180cm。茎粗壮,密生褐色长硬毛。叶柄长,密生黄色长硬毛;托叶小,披针形;三出复叶,顶生小叶菱状卵形,长7-13cm,宽3-6cm,先端渐尖,基部宽楔形或圆形,两面均有白色长柔毛,侧生小叶较小,斜卵形;叶轴及小叶柄密生黄色长硬毛。总状花序腋生;苞片及小苞片披针形,有毛;花萼钏状,萼齿5,披针形,下面1齿最长,均密被白色长柔毛;花冠小,白色或淡紫色,稍较萼长;旗瓣先端微凹,翼瓣具1耳,龙骨瓣镰形;雄蕊10,二体;子房线形,被毛。荚果带状长圆形,略弯,下垂,黄绿色,密生黄色长硬毛。种子2-5颗,黄绿色或黑色,卵形至近球形,长约1cm。花期6-7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全国广泛栽培。
形状
性状鉴别 为黄棕色或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,油滑腻。气清香,加热时更明显。在纯乙醇中微溶,与乙醚、氯仿、石油醚能任意混合。相对密度为0.918-0.930。折光率为1.473-1.478。碘价为130-138。皂化价为190-195。酸价不大于3。
化学成分
豆油的脂肪酸中,饱和的一般在10%左右,余为不饱和脂肪酸。前者主要是硬脂酸(stearic acid)和棕榈酸(palmitic acid),后者主要是亚油酸(linoleic acid)、油酸(oleic acid)和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。此外的成分(1.5%-2.5%)中,主要为磷脂。豆油的甾醇含量为0.38-0.53%,其中有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和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,另含β-胡萝卜素(β-carotene)0.04-0.2mg%、维生素E(即生育酚,tocopherol)90-110mg%,环木波萝烯醇(cycloartenol)和角鲨烯(squalene)。
性味
辛;甘;温
归经
大肠经
功能主治
润肠通便;驱虫解毒。主肠虫梗阻;大便秘结;疥癣
用法用量
内服:炖温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涂搽;或调他药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纲目》:涂疮疥,解发ZHI。2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润燥,解毒,杀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豆油
拼音注音
Dòu Yóu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豆种植物大豆的种子所榨取之脂肪油。
化学成分
豆油的脂肪酸中,饱和的一般在10%左右,余为不饱和脂肪酸。前者主要是硬脂酸和棕榈酸,后者主要是亚油酸、油酸和亚麻酸。此外的成分(1.5~2.5%)中,主要为磷脂。
豆油的甾醇含量为0.38~0.53%,其中有β-谷甾醇、豆甾醇和菜油甾醇,另含β-胡萝卜素0.04~0.2毫克%、维生素E90~110毫克%、环木波萝烯醇和角鲨烯。
性味
①《纲目》:"辛甘,热,微毒。"
②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甘辛,温。"
功能主治
驱虫,润肠。治肠道梗阻,大便秘结不通。
①《纲目》:"涂疮疥,解发脜。"
②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润燥,解毒,杀虫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炖温饮,1~2两。外用:涂患处或调药。
临床应用
治疗肠梗阻:先以胃肠减压管抽尽胃内容物,然后将恒温豆油经胃管注入或口服。剂量:1~2岁60~80毫升,2~5岁80~100毫升,6~10岁100~150毫升,10岁以上150~200毫升。同时配合腹部热敷,必要时输液、纠正电解质紊乱及控制感染。如经4~6小时疗效不显着,可再给豆油1~2次。在用豆油后2~4小时各用高渗盐水或肥皂水行低压灌肠1次。一般使用1~2次后即显效果,否则即使多次使用亦未必有效。在使用豆油后经24~36小时尚无肯定疗效或病情加重时,即应考虑手术治疗。采用上法治疗急性肠梗阻(包括粘连性、蛔虫性及绞窄性)共130例,痊愈者93例,其中1次即获成功者84例,2次者11例,3次者3例;无效而采用手术治疗者共32例。实践中观察到,豆油疗法对于一般粘连性及蛔虫性肠梗阻疗效最好,成功的98例中有78例属此类型;但对手绞窄性肠梗阻多属无效,32例失败病例中,有24例属于此类。另有用豆油60毫升。加入藕粉适量调成糊状,每日3次分服,治疗蛔虫性肠梗阻12例,服药后8~12小时内即有蛔虫排出;24小时腹痛好转,腹部索状肿块亦渐消退;48小时腹痛消失,腹部索状肿块消失。服后除大便次数增加外,无其他不良反应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黑腺珍珠菜
- 老婆子针线
- 华东瘤足蕨
- 胡桃仁
- 水马齿苋
- 豆蔻
- 老虎须
- 卵叶橐吾
- 短柱梅花草
- 红花苗
- 岩茴香
- 荷蒂
- 小礼花种子
- 接骨风
- 一枝蒿
- 光梗丝石竹
- 柱果木榄叶
- 小金樱子
- 红叶藤
- 干苔
- 东北埃蕾
- 小草乌
- 灯台莲
- 小败火草
- 荆三棱
- 云芝
- 辽东栎皮
- 山樱桃
- 红皮云杉
- 柃木
- 牛舌草
- 节节草
- 龟甲胶
- 慈姑
- 光杆琼
- 乳源木莲果
- 繸瓣珍珠菜
- 猴头菌
- 庐山香科科
- 鳗鲡鱼膏
- 小松藻
- 无缝珠
- 翡翠
- 马兰
- 半枫荷根
- 云南莲座蕨
- 湖北海棠
- 红荆芥
- 粘毛黄花菍
- 细叶桉
- 岩酸
- 大叶狼豆柴
- 飞机草
- 蜂胶
- 蝮蛇
- 红牛尾七
- 一柱香
- 厚朴果
- 九节茶
- 野黄麻
- 华风车子根
- 锅粑
- 西藏桃叶珊瑚叶
- 拘那花
- 海桐皮
- 人参叶
- 葛上亭长
- 猪肾
- 鸡公柴
- 棘刺花
- 白芷叶
- 倒生根
- 蛤蒌
- 建神曲
- 黑珠芽薯蓣
- 凌霄
- 兔肉
- 革质红菇
- 云南山梅花
- 黑风散
- 金钱木根
- 蚌花
- 紫茉莉子
- 接骨木花
- 红土子皮
- 心叶党参
- 水鳖蕨
- 不灰木
- 红毛叶马蹄香
- 臭梧桐子
- 鮧鱼尾
- 红轮千里光
- 蟾蜍
- 柳叶菜花
- 百合花
- 地盘松球
- 火把花
- 红帽顶
- 棕榈皮
- 帽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