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斑鱼
《中华本草》:石斑鱼
拼音注音
Shí Bān Yú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鳍科动物鲑点石斑鱼、青石斑鱼等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Epinephelus fario(Thunberg)2.Epinephelus awoara(Temmincket Schlegel)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捕捉,割取头部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1.鲑点石斑鱼,体长椭圆形,侧扁,一般体长12-24cm。头稍长,眼中等大,上侧位,近前端。口中等大,稍倾斜。两颌牙细尖,呈不规则条行,前端各具1对小圆锥牙。犁骨与腭骨牙细小呈窄齿带。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。鳃盖骨具扁平棘2-3个,鳃耙9+14。体被细栉鳞,侧线与体背平行。侧线鳞(有孔)49(15/29)。背鳍Ⅺ-16,起点在胸鳍上方,连续,无缺刻。臀鳍Ⅲ-8,与背鳍鳍条部相对。胸鳍16,较大,边缘圆形。腹鳍I-5,胸位,尾鳍圆形。体浅褐色,头部和体侧均布有橘黄色小斑点。各鳍布满橘红色小斑点。背鳍边缘黄色;鳍棘末部、鳍条中部基底及尾柄上,各有1个褐色斑。胸鳍红褐色,臀鳍和尾鳍暗褐色,边缘色较深。2.青石斑鱼,形态上种相似。背鳍Ⅺ-15,臀鳍Ⅲ-8,胸鳍16,腹鳍I-5,侧弭鳞90(14、29)。鳃耙8+14。体背部褐色。头部和体侧均散有黄色小班点。体侧并有5条暗褐色横带;第1与第2条位于背鳍鳍中、基底末;第5条位于尾柄上。腹侧浅褐色。各鳍灰褐色带绿色;背鳍鳍条部边缘和尾鳍后缘黄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暖水性近海中下层鱼类。常栖息于岩石礁底质的海区,喜吞食鱼类和虾类。夏季产量较多。肉质佳美。资源分布:1.我国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。2.生态和万布同鲑点石斑鱼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功能主治
健脾益胃;解毒杀虫。主消化不良;痢疾;消渴;痞积;脱肛;小肠痈;百虫入耳
用法用量
内服:焙干研粉,黄酒冲服,每次5g,每日3次。外用:适量,焙干研末,绵裹塞耳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石花菜
- 石上莲
- 海龟
- 地皮风
- 大乌泡根
- 肝风草
- 秧青
- 寄生藤
- 见血清
- 柞木枝
- 丢了棒
- 降真香
- 金银花
- 石榴根皮
- 石蜐
- 枳壳
- 石腊竹
- 金花菜
- 金精石
- 海蜇皮
- 独叶一枝花
- 柔软石韦
- 胡桃根
- 铁线草
- 柳白皮
- 家麻树
- 砗磲
- 海鹞鱼肝
- 鬼灯笼
- 尖叶铁扫帚
- 豆豉草
- 鸡卵草
- 蛇王藤
- 狗牙根
- 红豆
- 樗白皮
- 石血
- 石链子
- 高良姜
- 景天三七根
- 骆驼黄
- 白蘑
- 海鹞鱼齿
- 蕤仁
- 禾虫
- 桤木
- 獾油
- 黄连花
- 海金沙根
- 黄背草
- 隔山消
- 对对参
- 岩枇杷
- 女菀
- 蝮蛇骨
- 火赤链蛇
- 石枣
- 垂柳
- 冬葵子
- 过江龙
- 多刺绿绒蒿
- 叩头虫
- 黑珠芽薯蓣
- 小龙胆草
- 岩青兰
- 青刺尖
- 丁萝卜
- 黄芽白菜
- 石上藕
- 栾樨
- 地瓜子
- 黑大豆皮
- 石蜡红
- 石脑油
- 水丁香
- 石南叶
- 狍茸
- 接骨丹
- 海松子
- 七里香
- 甘青铁线莲
- 野烟叶
- 黄花远志
- 石梓
- 睡菜
- 橘红珠
- 石龙胆
- 刺果甘草
- 鹿梨根皮
- 海铁树
- 炙红芪
- 黑头草
- 蒺藜
- 狗爪豆
- 茶油
- 细芦子藤
- 海鳗胆
- 黑风藤
- 江珧柱
- 马醉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