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斑鱼
《中华本草》:石斑鱼
拼音注音
Shí Bān Yú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鳍科动物鲑点石斑鱼、青石斑鱼等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Epinephelus fario(Thunberg)2.Epinephelus awoara(Temmincket Schlegel)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捕捉,割取头部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1.鲑点石斑鱼,体长椭圆形,侧扁,一般体长12-24cm。头稍长,眼中等大,上侧位,近前端。口中等大,稍倾斜。两颌牙细尖,呈不规则条行,前端各具1对小圆锥牙。犁骨与腭骨牙细小呈窄齿带。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。鳃盖骨具扁平棘2-3个,鳃耙9+14。体被细栉鳞,侧线与体背平行。侧线鳞(有孔)49(15/29)。背鳍Ⅺ-16,起点在胸鳍上方,连续,无缺刻。臀鳍Ⅲ-8,与背鳍鳍条部相对。胸鳍16,较大,边缘圆形。腹鳍I-5,胸位,尾鳍圆形。体浅褐色,头部和体侧均布有橘黄色小斑点。各鳍布满橘红色小斑点。背鳍边缘黄色;鳍棘末部、鳍条中部基底及尾柄上,各有1个褐色斑。胸鳍红褐色,臀鳍和尾鳍暗褐色,边缘色较深。2.青石斑鱼,形态上种相似。背鳍Ⅺ-15,臀鳍Ⅲ-8,胸鳍16,腹鳍I-5,侧弭鳞90(14、29)。鳃耙8+14。体背部褐色。头部和体侧均散有黄色小班点。体侧并有5条暗褐色横带;第1与第2条位于背鳍鳍中、基底末;第5条位于尾柄上。腹侧浅褐色。各鳍灰褐色带绿色;背鳍鳍条部边缘和尾鳍后缘黄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暖水性近海中下层鱼类。常栖息于岩石礁底质的海区,喜吞食鱼类和虾类。夏季产量较多。肉质佳美。资源分布:1.我国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。2.生态和万布同鲑点石斑鱼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功能主治
健脾益胃;解毒杀虫。主消化不良;痢疾;消渴;痞积;脱肛;小肠痈;百虫入耳
用法用量
内服:焙干研粉,黄酒冲服,每次5g,每日3次。外用:适量,焙干研末,绵裹塞耳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吴茱萸
- 广金钱草
- 橄榄
- 紫玉簪根
- 银边吊兰
- 对节树根
- 省藤
- 藤檀
- 黑腺珍珠菜
- 犀角
- 石蕨
- 五叶木通
- 使君子
- 秋枫木
- 蚬壳
- 酢浆草
- 慈乌
- 胆汁
- 华凤仙
- 穿肠草
- 西北莸
- 鱼胆草
- 悬钩子
- 枸橘
- 地浆
- 紫堇
- 刺柏
- 大树甘草
- 扁豆叶
- 倒挂牛
- 泡桐根
- 篦梳剑
- 棣棠花
- 过岗龙
- 大金银花
- 紫花鱼灯草
- 砖子苗
- 粳米泔
- 大蕉皮
- 小丁香
- 菊花
- 阿育魏实
- 巴豆叶
- 白毛藤
- 白鸡屎藤
- 白郎花
- 白松塔
- 白杨树
- 白苋
- 细叶野牡丹
- 细沙虫草
- 蟾蜍肝
- 豆瓣还阳
- 百药煎
- 大风子油
- 独叶山兰
- 柏枝节
- 白叶藤
- 蚌肉
- 鳖头
- 蚕豆茎
- 蟾蜍
- 斑茅
- 豹子眼睛花
- 杯苋根
- 菠萝根叶
- 刺山茶根皮
- 糙壳菱蟹
- 草乌
- 草藤乌
- 长瓣马铃苣苔
- 大地棕根
- 臭梧桐子
- 春花胡枝子
- 灯台菜
- 大过路黄
- 大飞扬
- 大飞扬草
- 丁癸草
- 倒根蓼
- 大金刀
- 倒心叶桃叶珊瑚
- 倒爪草
- 大叶南苏
- 大细辛
- 大叶贯众
- 大鱼鳅串
- 粉菝葜
- 灯台树
- 滇南冠唇花
- 跌打老
- 豆腐渣果根
- 断肠草
- 地枫皮
- 地瓜藤
- 地涩涩
- 豆豉草
- 短冠草
- 独蕨箕
- 鹅管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