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豘鱼
《*辞典》:海豘鱼
拼音注音
Hǎi Tún Yú
别名
海狶(《临海异物志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海豚科动物海豚的肉或皮下脂肪。
原形态
海豚(《纲目》)
体长2~2.4米,肥满呈圆锥形。头部较小,吻长而突出,如喙状,嘴与额交界处有V字形沟线相隔。上下颌各有齿94~100枚,齿末端尖锐,稍向后曲。耳孔极小。鼻孔1个,生于头顶部,边缘有瓣状膜,能自动开合。眼小,有黑圈。背部中央有脊鳍,前肢鳍状,形尖而狭;无后吱。尾部末端左右平展成2尾叶,成半月形鳍状。头部和躯体背面及两侧呈苍黑色,腹部白色。
生境分布
群栖于海中,性很活泼。我国东海、南海一带均有。
化学成分
肉占全身重量的38%,它含水分73%,蛋白质23.5%,脂肪1.5%,灰分1.8%。肉中的肌红蛋白的N端氨基酸为甘氨酸。按含铁率计算分子量为185560。
脂肪因身体部位不同,所得油脂的性质及组成也不相同。油脂的特点在于含异戊酸,它和其它脂肪酸组成混合甘油酯,而三异戊酸甘油酯则不存在。其总脂肪酸组成如下:饱和脂酸-异戊酸:皮下脂肪3.2,头部脂肪13.9;月桂酸:皮下脂肪1.0,头部脂肪2.4;肉豆蔻酸:皮下脂肪7.2,头部脂肪12.5;棕榈酸:皮下脂肪8.6,头部脂肪11.6;硬脂酸:皮下脂肪0.8,头部脂肪0.4。不饱和脂酸-十四碳烯酸:皮下脂肪4.7,头部脂肪2.7;十六碳烯酸:皮下脂肪25.9,头部脂肪25.4;C18酸群:皮下脂肪24.1,头部脂肪15.8;C20酸群:皮下脂肪18.6,头部脂肪12.7;C22酸群:皮下脂肪5.9,头部脂肪2.6。
皮下脂肪,含高级醇2~3%,与脂肪酸化合成酯。
无论老幼海豚,其皮下脂肪中的维生素A含率都足与鳕鱼肝油相匹敌。
性味
《本草拾遗》:"味咸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本草拾遗》:"肉,主瘴疟,作脯食之,皮中脂,摩恶疮、疥癣、痔瘘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檵花
- 千打锤
- 香茅花
- 泥鳅
- 碗花草
- 大蓑衣藤根
- 芸薹
- 独脚柑
- 粉团花
- 幌伞枫
- 三爪金龙
- 矩叶酸藤果
- 薯良
- 人参娃儿藤
- 褐盖肉齿菌
- 千里找根
- 南板蓝根
- 梧桐子
- 蛇不见
- 多花猕猴桃
- 肥猪苗
- 四楞筋骨草
- 对节叶根
- 火秧竻
- 茅香根
- 耳水苋
- 土党参
- 白石英
- 水黄
- 满江红
- 肖菝葜
- 猴闼子
- 小朴松实
- 鹿心草
- 虱子草
- 瑞香花
- 白背三七
- 山藤藤果
- 银朱
- 紫菜
- 豺肉
- 二仙桃
- 芦荟根
- 山楂
- 拔毒散
- 马鞍藤根
- 鸡血
- 甘遂
- 鹿蹄根
- 黄花獐牙菜
- 蝇子草
- 铁锈
- 蛇婆
- 芸香
- 过江龙
- 醍醐
- 壁虎
- 大头艾纳香
- 灰毛婆婆纳
- 槲叶
- 雀梅藤
- 白蒿花
- 樟木钻
- 栲栗叶
- 野鸡草
- 青刺尖
- 异叶米口袋
- 土丁桂
- 牛尾蒿
- 葛藟
- 多枝婆婆纳
- 酸浆菜
- 穇穗莎草
- 长年兰
- 洋草果
- 枫寄生
- 苦竹根
- 臭牡丹
- 卷丹
- 阿胶
- 苦檀子
- 蜈蚣旗根
- 蜂乳
- 马蹄蕨
- 木瓜
- 牛筋果
- 钉头果
- 中国繁缕
- 青箭
- 鸡头
- 香构
- 山吴萸果
- 盘石龟
- 松萝
- 猪胰
- 安龙香科科
- 海蛤壳
- 蜀葵叶薯蓣
- 小金樱
- 灰叶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