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把蔑
《中华本草》:一把蔑
拼音注音
Yì Bǎ Miè
别名
乌蔹莓
英文名
Root or stem of Delavay Rockvine
出处
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葡萄科植物七叶崖爬藤,攀援灌木。茎藤棕黑色,表面有黄色腺点,韧皮纤维长而结实,可成束撕开;小枝红色,无毛,有多数白色皮孔;卷须粗壮,与叶对生,单一或分枝。叶为鸟趾状复叶;7小叶,总叶柄长约6.5cm,疏被皮孔;中央小叶狭椭圆形,长达15cm,宽约3.7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带尖头的锯齿,中脉在表面成沟状,背面突起,小叶柄长达1.5cm;侧生小叶较小,稍贪斜,长约6cm,宽约3.5cm,小叶柄长约5mm;两面无毛。花单性或杂性,聚伞花序腋生,长5.5-7.5cm,分枝成伞形状,近无花梗,被微柔毛;雌花萼片无毛,边缘波状,有睫毛;花瓣4,黄绿色,长圆形,无毛;雄蕊4,花丝线状,花药不育;花盘与子房贴生;子房扁球形,顶部有4裂的柱头。浆果球形,直径约1cm,熟时棕红色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etrastigma delavayi Gagn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茎藤,冬季挖根,洗净,切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七叶崖爬藤,攀援灌木。茎藤棕黑色,表面黄色腺点,韧皮纤维长而结实,可成束撕开;小枝红色,无毛,有多数白色皮孔;卷须粗壮,与叶对生,单一或分枝。叶为鸟趾状复叶;7小叶,总叶柄长约6.5cm,疏被皮孔;中央小叶狭椭圆形,长达15cm,宽约3.7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带尖头的锯齿,中脉在表面成沟状,背面突起,小叶柄长达1.5cm;侧生小叶较小,稍偏斜,长约6cm,宽约3.5cm,小叶柄长约5mm;两面无毛。花单性或杂性,聚伞花序腋生,长5.5-7.5cm,分枝成伞形状,近无花梗,被微柔毛;雌花萼片无毛,边缘波状,有睫毛;花瓣4,黄绿色,长圆形,无毛;雄蕊4,花丝线状,花药不育;花盘与子房贴生;子房扁球形,顶部有4裂的柱头。浆果球形,直径约1cm,熟时棕红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中潮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。
性味
味酸;辛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利尿;解毒消肿。主热结膀胱;小便涩痛;无名肿毒;跌打损伤;蛇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苡芭菊
- 宽尾石韦
- 野牡丹根
- 野苦瓜
- 白垩
- 白山苔
- 八楞木
- 箐跌打
- 玉米须
- 苘麻根
- 土燕窝泥
- 扁豆藤
- 斑叶堇菜
- 野菱
- 太白小紫菀
- 百合花
- 云南地黄连
- 野席草
- 野牡丹子
- 野豇豆
- 白蜡树皮
- 羊蹄
- 野黄瓜
- 白马鬃铃花
- 千年艾
- 银鱼
- 昆明堇菜
- 兔打伞
- 郁李根
- 八角莲叶
- 窃衣
- 玉米
- 报春花
- 斑叶兰
- 羊蹄草
- 扛板归根
- 白屈菜
- 野料豆
- 白狼毒
- 半边山
- 羊胰
- 天麻茎叶
- 七厘丹
- 柏树果
- 白郎花
- 昙花茎
- 田麻
- 洋鸭
- 台湾磨盘草
- 白沙糖
- 土阿魏
- 野苦梨
- 太白针
- 太阳针
- 芋头
- 桐叶
- 芫花
- 獭肉
- 莺
- 薏苡根
- 白檀根
- 盐肤木
- 羊耳蒜
- 柏勒儿茶
- 白饭树叶
- 药王茶
- 淫羊藿
- 琼越线蕨
- 白沙虫药
- 蔷薇花
- 野粟
- 天生草
- 柏树
- 白冷草
- 阳遂足
- 保山附片
- 牙痈草
- 半边风
- 硬枝黑锁梅
- 羊吊钟
- 斑点虎耳草
- 野辣蓼
- 七鳃鳗
- 白马阴茎
- 阳雀花
- 白勒
- 孔公孽
- 宽叶鼠曲草
- 白桂木根
- 玉簪叶
- 野毛金莲
- 搬倒甑
- 野菊花
- 野薴麻
- 薏苡仁
- 云母石
- 玉山芎穷
- 土人参叶
- 盐酸树
- 野猪头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