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苓草
《中华本草》:瑞苓草
拼音注音
Ruì Línɡ Cǎo
别名
为菊科植物黑紫风毛菊的全草。
英文名
Herb of Blacken Saussurea
出处
出自《陕西中草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ussurea nigrescens Maxim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阴干。
原形态
黑紫风毛菊 多年生草本,高15-45cm。通常全株有长毛。根状茎细。茎直立,簇生或单生,上部紫以,基部为残存的叶柄包围,被白色疏长柔毛或几无毛。基生叶有短或长柄,叶片条状披针形或条状长圆形,长达15cm;中部叶和上部叶渐小,无柄,顶端尖或渐尖,基部半抱茎,有倒向锐细齿,两面被疏长毛或近无毛;最上部叶小,先端常紫色。头状花序,2-5个集生于顶端排成伞房状,直径1-1.5cm,有细长的梗;总苞狭钟状,长15-17mm,总苞片4-5层,先端及边缘暗紫色,被白色长柔毛,钝工稍钝,外层卵形,内层条状披针状;花冠暗紫色,长约15mm。瘦果,长圆形,长约3mm;冠毛污白以,外层较短,内层羽毛状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高山草坡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河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活血调经;清热明目。主月经不调;骨蒸劳热;肝热目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瑞苓草
拼音注音
Ruì Línɡ Cǎo
来源
菊科瑞苓草Saussurea nigrescens Maxim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河南。
性味
苦、辛,凉。
功能主治
活血调经,清热明目。主治月经不调,虚痨骨蒸,目疾。
用法用量
2~3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瑞苓草
拼音注音
Ruì Línɡ Cǎo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黑紫风毛菊的全草。夏季采收,阴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25~40厘米,通常全体有长毛。茎直立,基部包有叶柄遗留的纤维。基生叶狭倒披针形,长7~18厘米,基部渐狭成柄,先端急尖,边缘有很稀的尖齿;茎生叶2~3,无柄。头状花序2~5个集生于顶端;总苞片覆瓦状排列,边缘黑紫色,有长毛,外层总苞片长卵形,最内层披针形;花托有刺毛;花紫红色,花冠长12毫米,全为管状花。瘦果陀螺状,长4毫米;冠毛褐色,羽状。
生境分布
生于高山草坡。分布陕西、河南、甘肃、青海等地。
性味
味辛苦,性凉。
功能主治
活血调经,祛风除湿,清热明目。治月经不调,虚劳骨蒸,目疾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睡莲
- 河蚌
- 紫靛
- 葛上亭长
- 望江青
- 风藤草根
- 水獭
- 野靛青
- 猴骨
- 构皮麻
- 金钮扣
- 蕨麻
- 乌骨鸡
- 异木患
- 鲟鱼
- 追风伞
- 鲤鱼胆
- 天青地白
- 狗骨
- 山白菊
- 蛇接骨
- 四大天王
- 胃友果
- 苍蝇草
- 草蜘蛛
- 红毛毡
- 苍白秤钩风
- 甘蓝
- 支柱蓼
- 使君子根
- 岩檀香
- 绵参
- 小黑药
- 四方拳草
- 蝗虫
- 木瓜核
- 大将军
- 苏合香
- 丽子藤
- 牡荆油
- 绢毛菊
- 大一面镙
- 枫杨
- 礞石
- 石桢楠根
- 肺心草
- 枸骨子
- 红楤木
- 管仲
- 猪毛
- 蓑衣莲
- 耳叶排草
- 接骨木
- 松节油
- 蛎菜
- 羊肝
- 丁香油
- 香草仔
- 五指山参叶
- 莲状绢毛菊
- 青藤
- 无腺橉木
- 全光菊
- 山黄皮
- 野鸦椿花
- 藤仲
- 蛇尾草
- 大叶花椒茎叶
- 狗胆
- 油柑根
- 假耧斗菜
- 隔山消
- 西藏羊耳兰
- 自扣草
- 琼枝
- 川谷根
- 滴滴花
- 木兰皮
- 黄香薷
- 白花柴
- 止咳草
- 草苁蓉
- 大马蹄蕨
- 偏翅唐松草根
- 桃树胶
- 象牙参
- 罗勒根
- 蝴蝶藤
- 水冬瓜根
- 大杜鹃
- 红三七
- 胡颓子叶
- 垂花香薷
- 浙江铃子香
- 小蓝花地丁
- 革质红菇
- 山羊油
- 红藤蓼
- 粟糖
- 人参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