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酸
《中华本草》:岩酸
拼音注音
Yán Suān
别名
独牛、酸杆杆、一面锣、岩丸子,石鼓子,一口血。
出处
本品原名独羊,始载于《植物名实图考》十七卷石草类,云:“独牛生云南山石间。初生一叶,似秋海棠叶而光滑无锯齿,淡绿厚脆,疏纹数道,面有紫晕如指印痕。茎高三四寸,从茎上发苞开花。花亦似海棠,只二瓣,黄心一簇。”所述及附图特征与现柔毛秋海棠颇似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秋海棠科植物柔毛秋海棠的块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egonia henryi Hemsl.采收和储藏:秋后采挖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小草本,高4-12cm。块茎圆球形;无茎。通常有1叶(有时有2-3叶),叶柄长4-8cm,有柔毛;叶片圆心形,长宽约3-7cm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凹口张开,近对称,两面具伏生柔毛,边缘有细圆齿。叶柄纤细,长4-8cm,有柔毛。二歧聚伞花序从地下生出,总花梗长7-17cm,有柔毛,花2-3朵,粉红色;雌雄花各有花被片4。蒴果长近1.8cm,略具柔毛,有3翅,1翅较大,狭三角形,尖头。花、果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阴湿山地石隙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酸。性微寒
功能主治
活血消肿;止血;解毒利湿。主跌打损伤;骨折;关节肿痛;狂犬咬伤;咯血;尿血;红崩白带;淋症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岩春草
- 短叶锦鸡儿
- 油胡桃
- 油鱼
- 破头风
- 椰子瓤
- 夜香牛
- 岩指甲花
- 哈士蟆
- 云锦杜鹃
- 油茶花
- 岩节连
- 岩蜈蚣
- 油茶
- 印度菩提树皮
- 甘蓝
- 圆叶白杨树
- 崖棕根
- 有柄石韦
- 岩谷伞
- 都咸子树皮
- 杨梅核仁
- 圆柏叶
- 油菜子油
- 岩椒草
- 岩白菜素
- 圆柏
- 圆叶野扁豆
- 油棕根
- 圆果冷清草
- 风气草
- 岩豆藤花
- 异型莎草
- 月光花
- 陈芥菜卤汁
- 圆柏果
- 鼻血雷
- 异被赤车
- 岩兰花根
- 叶象花
- 阿尔太多榔菊
- 樱桃
- 异野芝麻
- 亚香棒虫草
- 宽叶独行菜
- 春花木
- 椰子
- 樱额
- 夜来香
- 岩景天
- 月见草
- 圆叶乌桕
- 岩冬菜
- 柚叶
- 园金柑
- 岩梭
- 榆叶
- 圆叶锦葵根
- 岩黄连
- 岩胡椒
- 岩凤尾蕨
- 元宝草
- 原蚕子
- 岩葱
- 月季花
- 油桐子
- 柚树寄生
- 榅桲皮
- 圆果罗伞
- 岩笋
- 木蜡树根
- 蚌壳草根
- 亚婆潮
- 圆节山蚂蝗
- 叶天天花
- 叶底珠
- 原羚角
- 油茶子
- 龙葵子
- 制草乌
- 月光花种子
- 榆仁酱
- 异叶米口袋
- 元宝槭
- 油散木
- 叶底红
- 亚麻子
- 大将军
- 岩豆藤根
- 油炸木
- 油茶叶
- 夜吹箫
- 岩乌头
- 岩人参
- 窄叶大戟
- 仰天钟
- 亚乎奴
- 岩参
- 岩菖蒲
- 宜昌荚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