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色鳞毛蕨
《中华本草》:黑色鳞毛蕨
拼音注音
Hēi Sè Lín Máo Jué
别名
小叶山鸡尾巴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鳞毛蕨科植物黑足鳞毛蕨的根茎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ryopteris fuscipes C.Chr.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除去叶及杂质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ryopteris fuscipes C.Chr.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除去叶及杂质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50-90cm。根茎直立或斜升,密被褐棕色或黑褐色、披针形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20-40cm,基部常为褐色,上部为浅棕禾秆色,向上至叶轴疏被深褐色、披针形至钻形小鳞片;叶片纸质,卵状长圆形,长25-50m,宽15-25cm,先端渐尖并为羽裂,基部不缩狭,沿羽轴下面及中脉疏被棕色、泡状鳞片,二回羽状;羽片10-13对,近平展,有短柄,中部羽片长10-15cm,基部1对略短,宽2.5-4cm,先端长渐尖,小羽状长圆形,先端圆钝,边缘有浅钝齿;侧脉羽状分叉。孢子囊群圆形,背生于小脉中部,在中脉两侧各排成1行;囊群盖圆肾形,膜质,全缘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疏林下或灌丛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生肌敛疮。主目赤肿痛;疮疡溃烂;久不收口
用法用量
内服,煎汤,3-9g。外用,适量,捣烂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黑色鳞毛蕨
拼音注音
Hēi Sè Lín Máo Jué
别名
山鸡尾草
来源
蕨类鳞毛蕨科黑色鳞毛蕨Dryopteris fuscipes C. Chr.,以根状茎入药。
生境分布
安徽、江苏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功能主治
主治毒疮溃烂久不收口。
用法用量
根状茎加白糖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白棉
- 金鸡尾巴草根
- 地梗鼠尾
- 桦叶荚蒾
- 甘遂
- 凤尾贯众
- 山铁树
- 矮杨梅皮
- 红木耳
- 牛舌草
- 九龙藤
- 芦花
- 石蒟
- 三爪金龙
- 庐山石韦
- 九莲灯
- 柳枝
- 崇澍蕨
- 双花鞘花
- 丽子藤
- 棘针
- 太白韭
- 白蔹子
- 土木贼
- 海南粗榧
- 柳叶
- 大叶黄杨叶
- 禾秆蹄盖蕨
- 红地榆
- 粉萆
- 田野卷耳
- 石韦根
- 黄山五叶参
- 痰火草
- 元元草
- 竹卷心
- 天王七果实
- 山牛蒡
- 黄芩子
- 三对叶丹参
- 豇豆
- 发菜
- 硬骨凌霄
- 金荞麦
- 银边吊兰
- 烟草
- 野兔骨
- 椿白皮
- 蒿枝七
- 黄桷叶
- 小叶三点金
- 罗望子叶黄檀
- 穗花蛇菰
- 栗寄生
- 刺柄莲座蕨
- 香石藤叶
- 垂珠花
- 捆仙丝
- 大金银花
- 红花山牵牛
- 宽叶返魂草
- 狭头橐吾
- 苦竹沥
- 榆耳
- 韭子
- 小叶凤凰尾巴草
- 甘草节
- 杠香藤
- 苎花
- 蕨麻
- 阳桃花
- 大叶酸藤子
- 龙骨
- 土圞儿
- 大半边旗
- 蒲葵根
- 枇杷花
- 安胎药
- 川滇桤木
- 白脚威灵
- 大叶藜
- 风藤草根
- 地骨皮
- 工布乌头
- 海盘车
- 黑血藤
- 黑种草
- 马齿
- 华山参
- 苦苣苔
- 连蕊茶
- 马铃薯
- 茜草茎
- 软骨藻
- 苒苒草
- 三叶金锦香
- 三棱
- 山芭蕉子
- 蛇接骨
- 山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