鲃鱼
《中华本草》:鲃鱼
拼音注音
Bà Yú
别名
青竹、青鱼、竹鲃、青竹鲤、青鲋鲤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鲤科动物倒刺鲃之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ardodes denticulatus denticulatus (Oshima)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,捕后,除去鳞片及内脏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倒刺鲃,体长而侧扁,背部稍隆起。头小稍尖,头背部呈弧形。吻钝,稍向前突出。口亚下位,成马蹄形。唇厚,上颌突出。须2对,前对比后对稍短。下咽齿3行,侧扁,顶端微弯。鳞在,侧线鳞28(4.5-5/3-3.5-V)32。背鳍4,8-9,其起点在腹鳍基部之后,硬刺强大。臀鳍3,5,末端可达尾鳍基。背部色微黑,腹部白色,近尾鳍基部有黑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为急流水中下层鱼类。在江河的上游地带生活。主食植物。资源分布:我国云南元江流域、西江上游和海南均有分布。
性味
味甘;性热;小毒
功能主治
补肾阳;壮腰膝。主肾虚阳萎;腰膝酸软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50-100g;或晒干研末,入丸、散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鲃鱼
拼音注音
Bà Yú
出处
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
来源
为鲤科动物锯倒刺鲃的肉。
原形态
锯倒刺鲃:体长而侧扁,背部稍隆起,全体几成长菱形,体长一般在40厘米左右。头小,稍尖,头的背部成弧形。吻钝,稍向前突出。口端位,成马蹄形;唇厚,上、下唇在口角处相联,唇后沟不相联,上颌突出。须2对,前对比后对稍短。下咽齿3行,侧扁,顶端微弯。鳞大,侧线鳞28~32。背鳍条3,8、9,起点在腹鳍基部之后,硬刺强大,后缘有粗糙的锯齿,背鳍起点前有一平卧向前的倒刺。腹鳍位于背鳍起点之前。臀鳍条3,5,末端可达尾鳍基。背部微黑色,腹部白色,多数个体的鳞片前缘呈黑色,近尾鳍基部有一黑斑,幼鱼更为明显,有时腹鳍和臀鳍末端稍带黑色。
生境分布
生活于江河的上游,栖息于乱石间隙和深水石洞处。食物主要为腐败的植物碎片和丝状藻类。产卵期约在4月间。分布云南元江流域、西江上游及海南。
性味
味甘,性热,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主壮阳道,温中补衰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菠菜
- 野樱桃根
- 臂形草
- 黄花夹竹桃叶
- 薄叶棘豆
- 败酱草
- 强威生草
- 鳖血
- 败酱
- 薜荔汁
- 竹卷心
- 硬骨凌霄
- 刺柄莲座蕨
- 贝齿
- 黄龙须
- 双剪菜
- 黄花夹竹桃
- 薄叶黄芩
- 咳喘木
- 铅丹
- 葫芦茶
- 乌鱼蛋
- 边缘鳞盖蕨
- 野槟榔
- 鞭叶耳蕨
- 刺萆薢
- 响铃豆
- 美丽胡枝子花
- 对叶散花
- 花叶子
- 甘蔗
- 光叶密花豆
- 苏铁花
- 滴滴花
- 独叶岩珠
- 大荃麻
- 白蝶花
- 木防己
- 花斑叶
- 滇海水仙花
- 虎睛
- 银花子
- 花叶狗牙七
- 椴树根
- 光叶海桐叶
- 花生油
- 大横纹
- 滇西风毛菊
- 蕙兰
- 水茄冬叶
- 峨山雪莲花
- 杜仲叶
- 花叶冷水花
- 花叶秋海棠
- 花椒簕
- 花蕊石
- 大毛桐子根
- 滇榧子
- 滇竹根七
- 蕙实
- 点乳冷水花
- 白首乌
- 蝉花
- 雁肉
- 狗屎花
- 倒水莲
- 鸭皂树根
- 甘蔗滓
- 疳积草
- 花椒根
- 葫芦
- 大蕉皮
- 饭汤子
- 花椒
- 花点草
- 花荵
- 防己
- 花叶假杜鹃
- 花楸
- 花被单
- 大泡通叶
- 滇绿豆
- 大金银花
- 大黑药
- 观音莲
- 野芋实
- 野茶子
- 篦子三尖杉
- 对节树根
- 打米花
- 杜鹃花根
- 花椒叶
- 光叶巴豆
- 光叶闭鞘姜
- 滇南冠唇花
- 荷花
- 野花椒皮
- 虎尾轮根
- 独椒
- 虎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