鲃鱼
《中华本草》:鲃鱼
拼音注音
Bà Yú
别名
青竹、青鱼、竹鲃、青竹鲤、青鲋鲤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鲤科动物倒刺鲃之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ardodes denticulatus denticulatus (Oshima)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,捕后,除去鳞片及内脏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倒刺鲃,体长而侧扁,背部稍隆起。头小稍尖,头背部呈弧形。吻钝,稍向前突出。口亚下位,成马蹄形。唇厚,上颌突出。须2对,前对比后对稍短。下咽齿3行,侧扁,顶端微弯。鳞在,侧线鳞28(4.5-5/3-3.5-V)32。背鳍4,8-9,其起点在腹鳍基部之后,硬刺强大。臀鳍3,5,末端可达尾鳍基。背部色微黑,腹部白色,近尾鳍基部有黑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为急流水中下层鱼类。在江河的上游地带生活。主食植物。资源分布:我国云南元江流域、西江上游和海南均有分布。
性味
味甘;性热;小毒
功能主治
补肾阳;壮腰膝。主肾虚阳萎;腰膝酸软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50-100g;或晒干研末,入丸、散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鲃鱼
拼音注音
Bà Yú
出处
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
来源
为鲤科动物锯倒刺鲃的肉。
原形态
锯倒刺鲃:体长而侧扁,背部稍隆起,全体几成长菱形,体长一般在40厘米左右。头小,稍尖,头的背部成弧形。吻钝,稍向前突出。口端位,成马蹄形;唇厚,上、下唇在口角处相联,唇后沟不相联,上颌突出。须2对,前对比后对稍短。下咽齿3行,侧扁,顶端微弯。鳞大,侧线鳞28~32。背鳍条3,8、9,起点在腹鳍基部之后,硬刺强大,后缘有粗糙的锯齿,背鳍起点前有一平卧向前的倒刺。腹鳍位于背鳍起点之前。臀鳍条3,5,末端可达尾鳍基。背部微黑色,腹部白色,多数个体的鳞片前缘呈黑色,近尾鳍基部有一黑斑,幼鱼更为明显,有时腹鳍和臀鳍末端稍带黑色。
生境分布
生活于江河的上游,栖息于乱石间隙和深水石洞处。食物主要为腐败的植物碎片和丝状藻类。产卵期约在4月间。分布云南元江流域、西江上游及海南。
性味
味甘,性热,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主壮阳道,温中补衰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鮧鱼
- 黑骨蕨
- 鸭肫衣
- 补骨脂
- 粉叶地锦
- 鹰爪枫
- 鱼狗
- 辐射石豆兰
- 风箱树
- 冰糖
- 鹰嘴爪
- 香唐松草
- 青竹标
- 香皮树
- 香橼根
- 紫金砂
- 长毛风毛菊
- 紫金龙
- 紫铜矿
- 装饰卷柏
- 走马风
- 茱苓草
- 走马胎
- 雉
- 鲻鱼
- 自来血
- 自扣草
- 蒸饼
- 蚱蜢
- 雉尾
- 鹧鸪菜
- 追骨风
- 长毛香科科
- 苎麻皮
- 莲房
- 梅叶
- 鳝鱼骨
- 黄断肠草
- 土牡蛎
- 金刚刺
- 枫香树根
- 亮叶冬青
- 香槐
- 长松
- 芦子兰
- 翻白叶
- 白花菜
- 矩叶大青
- 合血香
- 银叶树
- 小叶眼树莲
- 倒提壶
- 苏铁根
- 小对叶草
- 人面子
- 山橘叶
- 波缘假瘤蕨
- 灯笼草
- 山肉桂
- 刺楸茎
- 七角白蔹
- 羊屎木
- 莲须
- 枳椇叶
- 鸭公树子
- 羊蹄甲
- 牛胆参
- 野棕
- 榕树果
- 芭茅果
- 老牛揣
- 水飞蓟
- 沙地娃儿藤
- 酸藤木
- 砂仁花
- 灵猫香
- 蒲桃
- 黑沙蒿
- 华千金藤
- 茯苓皮
- 大叶蛇泡簕
- 红葱
- 鲎尾
- 太白菊
- 洋地黄
- 陈壶卢瓢
- 紫茎牙痛草
- 山鸢尾
- 黄桷皮
- 尖连蕊茶根
- 薜荔果
- 寒莓叶
- 大花素馨花
- 野黄麻
- 野芫荽
- 向日葵茎髓
- 一匹草
- 烧伤藤
- 刀豆根
- 羊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