鲎尾
《中华本草》:鲎尾
拼音注音
Hòu Wěi
英文名
King crab tail, Horseshoe crab tail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鲎科动物中国鲎的尾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achypleus tridentatus (Leach)采收和储藏:捕杀后将尾取下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中国鲎,体似瓢形,深褐色,全长可达70cm,宽约30cm,雌性成体一般体重都在2kg以上。头胸部背甲广阔略呈马蹄形,自其前缘至左右两侧缘成半圆形,两侧向后突出成刺。背面突起较高(雄者稍扁平),中央有一纵脊,其前端有单眼1对,两侧各有纵脊1条,其上各有复眼1对,腹面凹陷,有口,有附肢6对,前面2对为头部的附肢,第1对短小,由3节组成,是为螯肢;第2对长大,由6节组成,称为脚须,幼体及雌体的末端2节均呈钳状,雄体的末端呈弯钩状,为抱接器;另4对称为胸肢,位于口两侧,基节常有倒刺,用以帮助摄食,又称颚肢,前3对末2节亦呈钳状,而后1对适于在沙土上挖洞及爬行。腹部略呈六角形,雄者两侧缘有6对可活动的倒刺,前3对较大,但雌者的第4、第5、第6对缘刺已退化成很短;腹面有条板状附肢6对,第1对左右相连盖住生殖孔,故称生殖厣,其余各对的外肢节内侧都有150-200页薄板状的书鳃,其内有血管网,可进行气体交换,另在头胸部有1对四叶的基节腺,用以排泄。腹部末端有一条呈三角棱锥形的尾剑,于上棱角及下侧两棱角基部均有锯齿状小刺,尾剑长度与背甲大致相等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平时生活于水深40m以内的泥沙质海底,以蠕虫、环节动物、腕足动物及软体动物为食,昼伏夜出,5-8月为繁殖季节,雌雄成对爬到潮间带,通常雄性在雌体背上,6-7月为产卵盛期,雌鲎在产卵前在沙滩上挖穴,将卵产在穴中,每穴产卵100-1000粒,接着雄体把精液撒在其上而受精。袂孵出的幼鲎,体长仅7-8mm,没有剑尾,身体仅分中央及两侧三部分,与三叶虫的成虫极相似,故称三叶幼虫。要经20多次的蜕壳,共历8年左右,才达性成熟期。资源分布:分布的北界是浙江舟山外侧(岱山东南)海域。现已进行人工饲养。
性味
味咸;涩;性平
归经
肝;肾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止血;止痢。主肺结核咯血;鼻衄;胃出血;肠风下血;赤白久痢;崩漏带下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3-1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或调敷。
复方
①治产后痢: 鲎骨及尾,烧为黑灰,米饮下,先服生地黄、蜜等煎讫,然后服尾。(《本草拾遗》)②治肠风下血: 鲎尾烧灰,米泔送服。 (《泉州本草》)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尾灰断产后痢。2.《日华子本草》:烧焦治肠风泻血,并崩中带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鲎尾
拼音注音
Hòu Wěi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鲎科动物东方鲎的尾部。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拾遗》:"尾灰断产后痢。"
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烧焦治肠风泻血,并崩中带下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烧存性,研末。
复方
①治产后痢:鲎骨及尾,烧为黑灰,米饮下,先服生地黄、蜜等煎讫,然后服尾。(《本草拾遗》)
②治肠风下血:鲎尾烧灰,米泔送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甲香
- 苏木蓝
- 矩形叶鼠刺
- 山甜茶
- 野兔骨
- 红景天
- 大山芝麻
- 穞豆
- 山稔叶
- 乌毛蕨贯众
- 白桂木根
- 安徽刺黄柏
- 艾叶
- 白花龙胆
- 巴巴花
- 白背叶(峨嵋山胡椒)
- 白椴
- 白附子
- 白果
- 白花灯笼
- 白蔹
- 白竻薳
- 白花丁香
- 白花映山红
- 白金古榄
- 春尖油
- 白茅花
- 白毛藤根
- 白毛蛇
- 白牛胆
- 白毛委陵菜
- 白马鬃铃花
- 白千层油
- 百舌鸟
- 白三百棒
- 柏树根
- 巴茅果
- 斑叶紫金牛
- 半边风
- 半拉子
- 霸王根
- 斑竹花
- 豹肉
- 蝙蝠葛
- 崩疮药
- 变色红菇
- 扁藤
- 变叶美登木
- 变叶榕
- 冰
- 菜板
- 补血草
- 冰糖草
- 苍耳囊虫
- 藏鮡肉
- 蚕退纸
- 檫树
- 阔叶假参
- 粗叶耳草
- 茶子木花
- 大黄花
- 滇绿豆
- 角叉菜
- 狼牙委陵菜
- 大苞甲跖草
- 虎杖香蕈
- 红寒药
- 花蚁虫
- 金狗脊黄毛
- 筋骨散
- 金橘
- 辣椒茎
- 蕨萁
- 咳嗽草
- 莱菔
- 楝叶
- 蓝花侧金盏
- 辣辣菜
- 烂泥蒿
- 连翘根
- 兰石草
- 莲叶橐吾
- 老枪谷叶
- 老头草
- 老鼠瓜
- 老婆子针线
- 亮叶桦根
- 雷公橘
- 两广瘤足蕨
- 镰叶瘤足蕨
- 镰叶马蔺根
- 林荫千里光
- 镰羽贯众
- 辽瓦松
- 莲状绢毛菊
- 蓼子草
- 篱笆竹
- 魿鱼
- 藜芦
- 鳞始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