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见愁老鹳草
《中华本草》:血见愁老鹳草
拼音注音
Xuè Jiàn Chóu Lǎo Guàn Cǎo
英文名
all-grass of Henry Cranesbill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牻牛儿苗科植物血见愁老鹳草的全株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eranium henryi R.Kunth
采收和储藏:果实将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或拔起全株,去净泥土杂质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eranium henryi R.Kunth
采收和储藏:果实将成熟时割取地上部分或拔起全株,去净泥土杂质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血见愁老鹳草 多年生草本,高30-40cm。根状茎粗,肉质。茎直立,从基部以上起2-3次假二歧分枝。叶对生,肾状五角形;下部茎生叶长达5cm,宽6-7cm,5深裂达四分之三,裂片菱状短楔形,近膜质,边缘中部以上有齿状缺刻,牙齿钝尖,上面密被短伏毛,下面有较密长毛,下部茎生叶柄长2倍于叶片;上部茎生叶为戟状三角形,3裂,近无柄。花序柄长短不一,每柄生2花,花柄长2-2.7cm,在果期向下弯;萼片长8mm,有疏长毛;花瓣蓝紫色,长1.5cm。蒴果长约2cm,略有微柔毛。花期7月,果期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200m左右的林缘、灌丛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鞣质、没食子酸、玻珀酸、槲皮素等成分。
性味
味苦;微辛;性平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祛风除湿;活血止血。主咽喉肿痛;疮疖痈肿;风湿痹痛;四肢麻木;筋骨酸痛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烂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株作者鹳草药用。民间还用于止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刺血红
- 花皮胶藤
- 黑红菇
- 渐尖毛蕨
- 炮仗花
- 千屈草
- 鸡谷草
- 鸡公柴果
- 白背小报春
- 香水塔花
- 野鸡肉
- 山茱萸
- 花蜘蛛
- 筋骨散
- 穗花蛇菰
- 山荸荠
- 鸡脚莲
- 黑草
- 欧泽芹
- 蜘蛛香
- 蝼蛄
- 蒲葵
- 蛇接骨
- 剑麻
- 大千生
- 牛屎树
- 鸭胆
- 砂茴香子
- 梨果仙人掌
- 矮脚罗伞
- 藨草
- 鸦椿卫矛
- 列当
- 黄精叶钩吻
- 无患树皮
- 红缘层孔菌
- 泡花子
- 刺参
- 黑面叶根
- 伸筋草
- 千里马
- 刺果苏木
- 九节风
- 苦檀叶
- 蓝叶棵
- 清风藤
- 螃蟹脚
- 蜘蛛
- 凤凰衣
- 皮哨子
- 鹿筋
- 茅香
- 飘拂草
- 鸡血藤
- 胖根藤
- 头顶一支花
- 甜地丁
- 山大颜
- 金雀花
- 长前胡
- 石楠
- 回心草
- 蕨
- 大避债蛾
- 软丝藻
- 黄颡鱼
- 灰藋
- 驳骨草
- 三叉凤尾蕨
- 大独叶草
- 胡椒
- 草木灰
- 鲛鱼
- 大白药
- 蒟酱叶
- 风叶藤
- 猴接骨草
- 人指甲
- 毛茄
- 一口红
- 高粱火焰苞
- 角翅卫矛果
- 菊花叶
- 角蒿
- 六月青
- 刺楸树叶
- 千金子霜
- 安徽小檗
- 鳖脂
- 雄黄豆
- 荆三棱
- 牛奶树
- 景天
- 黄山五叶参
- 大白顶草
- 蟾皮
- 芦山藤
- 吴茱萸叶
- 雪山甘草
- 过路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