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皮
《中华本草》:茯苓皮
拼音注音
Fú Línɡ Pí
别名
苓皮
英文名
Indian Bread peel, Tuckahoe peel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:茯苓皮行水而不耗气,胜似大腹皮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菌核的外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ria cocos(Schw.) Wolf.[Pavhyma cocos Fr.]
原形态
菌核球形、卵形、椭圆形至不规则形,长10-30cm或者更长,重量也不等,一般重500-5000g。外面吸厚而多皱褶的皮壳,深褐色,新鲜时软干 后变硬;内部白色或淡粉红色,粉粒状。子实体生于菌核表面,全平伏,厚3-8cm,白色,肉质,老后或干后变为浅褐色。菌管密长2-3mm管壁薄,管口圆形、多角形或不规则形,径0.5-1.5cm,口缘裂为齿状。孢子长方形至近圆柱形,平滑,有一歪尖,大小(7.5-9)μm×(3-3.5)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松树根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吉林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本品多呈不规则片状,外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,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。质脆,具弹性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甘;淡;性平
归经
肾;膀胱经
功能主治
利水消肿。主水温肿满;小便不利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5g。
各家论述
1.《纲目》:主水肿肤胀,开水道,开腠理。2.《医林纂要》:行皮肤之水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茯苓皮
拼音注音
Fú Línɡ Pí
别名
苓皮(《四川中药志》)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的外皮。
形状
茯苓皮多为长条状,大小不一,外面黑褐色或棕褐色,有疣状突起,内部白色或灰棕色。体软质松,具有弹性。
性味
甘淡,平。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平,味甘淡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利水,消肿。治水肿肤胀。
①《纲目》:"主水肿肤胀,开水道,开腠理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行皮肤之水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复方
①治水肿:茯苓皮、椒目二味不拘多少。煎汤饮。(《经验良方》)
②治男子妇人脾胃停滞,头面四肢悉肿,心腹胀满,上气促急,胸膈烦闷,痰涎上壅,饮食不下,行步气奔,状如水病:生姜皮、桑白皮、陈橘皮、大腹皮、茯苓皮各等分。上为粗末。每服三钱,水一盏半,煎至八分,去滓,不计时候,温服。忌生冷油腻硬物。(《中藏经》五皮散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刺糖
- 粪箕笃
- 鼠李皮
- 水蛭
- 绿萼梅
- 秋海棠茎叶
- 梵天花根
- 两头尖
- 闹狗药
- 黑石耳
- 缘桑螺
- 紫菜
- 滑石粉
- 红茴香叶
- 金瓜
- 松下兰
- 红树叶
- 常春卫矛
- 麻布七
- 柳叶见血飞
- 三爪金龙
- 蝌蚪
- 滇瑞香
- 微籽
- 南亚新木姜
- 鸡骨常山
- 海金沙草
- 蠮螉
- 金钗
- 胡葱子
- 友水龙骨
- 荞麦秸
- 熊掌
- 三角叶风毛菊
- 大过山龙
- 波棱瓜
- 刺葡萄根
- 玫瑰露
- 雨韭
- 花点草
- 北丝石竹
- 角翅卫矛
- 鹿蹄草
- 粉背蕨
- 地磨薯
- 铁苋
- 方解石
- 海蛇
- 公鱼
- 柿花
- 幌伞枫
- 水游草
- 瓦楞子
- 鼠
- 枯萝卜
- 竹(鼠留)子油
- 莲子
- 西藏水黄连
- 青蛙胆
- 东北羊角芹
- 白苏子油
- 野扁豆
- 蜂乳
- 矮醋栗
- 千日红
- 儿茶
- 羊胎
- 吊灯花
- 杏子
- 角蒿
- 水接骨丹
- 淫羊藿
- 防风花
- 豆腐渣
- 千屈草
- 黄皮
- 水芦荻根
- 八楞木
- 鮧鱼目
- 茯苓
- 椴叶独活
- 艾麻草
- 鹬肉
- 地笋
- 木瓜
- 萆薢
- 狗蹄
- 黍米
- 腊梅
- 茶叶
- 葛藟
- 玉屑
- 苦蒿
- 吐铁
- 金箔
- 蛇婆
- 樗鸡
- 柑核
- 葛花
- 粉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