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蜡树
《中华本草》:小蜡树
拼音注音
Xiǎo Là Shù
别名
水冬青、鱼腊、鱼腊树、水白腊、冬青、山指甲、水黄杨
出处
小蜡树始载《植物名实图考》,曰:"小蜡树,湖南山阜多有之,高五六尺,茎叶花俱似女贞而小,结小青实甚繁。"又引《宋氏杂部》称:"水冬育叶细,利于养蜡子,亦即指此。"据以上记述,参照其图,应即女贞近缘植物小蜡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木犀科植物小蜡的树皮及枝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gustrum sinense Lour.[L.sinenseLour.var.nitidum Rehd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树皮及枝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2-4m。小枝圆柱形,幼时被淡黄色短柔毛或柔毛。单叶,对生;叶柄长2-8mm,被短柔毛;叶片纸质或薄革质,卵形至披针形,或近圆形,长2-7cm,宽1-3cm,先端锐尖、短尖至渐尖,或钝而微凹,基部宽楔形至近圆形,或为楔形,上面深绿色,沿中脉被短柔毛。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,塔形,花序轴被较密淡黄色短柔毛或柔毛以至近无毛;花梗长1-3mm,被短柔毛或无毛;花萼长1-1.5mm,先端呈截形或呈浅波状齿;花冠管长1.5-2.5mm,裂片长圆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;花丝与裂片近等长或长于裂片,花药长圆形,长约1mm。果近球形,径5-8mm。花期3-6月,果期9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疏林或密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。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药理作用
抑菌试验证明,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伤寒杆菌。甲型副伤寒杆菌、绿脓杆菌、大肠杆菌、弗氏痢疾杆菌、肺炎杆菌有极强的抗菌作用。
性味
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解毒消肿。主感冒发热;肺热咳嗽;咽喉肿痛;口舌生疮;湿热黄疸;痢疾;痈肿疮毒;湿疹;皮炎;跌打损伤;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,鲜者加倍。外用:适量,煎水含漱;或熬膏涂;捣烂或绞汁涂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小蜡树
拼音注音
Xiǎo Là Shù
别名
蚊仔树、冬青、山指甲、蚊子花、水黄杨、千张树、山雪子、青皮树、水狗骨、转椒子、满地红、土茶叶、小刀伤
来源
木犀科女贞属植物小蜡树Ligustrum sinense Lour.,以叶入药。全年可采,晒干或鲜用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抑菌杀菌,消肿止痛,祛腐生肌。用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,痢疾,肺热咳嗽;外用治跌打损伤,创伤感染,烧烫伤。疮疡肿毒等外科感染性疾病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外用适量,鲜叶捣烂外敷,或熬膏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虾
- 西红柿
- 西藏花椒种子
- 锈钉子
- 狭穗鹭兰
- 纤花耳草
- 仙半夏
- 荨麻根
- 信石
- 小酒饼花
- 咸秋石
- 西施舌
- 星毛羊奶子
- 杏树皮
- 杏花
- 小白花苏
- 小石松
- 细叶大戟
- 细叶小羽藓
- 绣线菊叶
- 向日葵花
- 西瓜根叶
- 旋花根
- 玄明粉
- 小猪鬃七
- 纤枝山柑
- 线叶金鸡菊
- 小石藓
- 向日葵花盘
- 小金梅草
- 蚬壳
- 孝扇草根
- 血水草
- 血水草根
- 心叶秋海棠
- 心叶野海棠
- 西桦
- 西瓜
- 锡生藤
- 小狗脊
- 小狮子
- 秀丽野海棠
- 小石仙桃
- 细叶铁线莲
- 萱藻
- 蘘草
- 熏衣草
- 兴安毛连菜花
- 心胆草
- 西瓜子壳
- 下山虎
- 肖菝葜
- 旋柄茄
- 小豆柴
- 虾子草
- 豨仙草
- 细叶草乌
- 蚬肉
- 小青杨
- 狭果茶藨
- 小牛肋巴
- 仙环小皮伞
- 杏仁
- 线叶蚤缀根
- 绣线菊根
- 小萹蓄
- 小金樱
- 旋蒴苣苔
- 杏李
- 苋根
- 小赤麻根
- 心叶百合
- 西河柳
- 新木橿子
- 象牙
- 锈叶野牡丹
- 锈毛白枪杆
- 绣球花
- 绣球防风根
- 绣线菊子
- 萱草嫩苗
- 蘘荷子
- 小酒瓶花
- 喜树果
- 小一支箭
- 癣草
- 小米草
- 仙顶梨
- 菥蓂子
- 蜥蜴
- 新疆紫草
- 细叶桉叶
- 小粘叶
- 小连翘
- 心叶忽布
- 象头花
- 纤花千金藤
- 细穗石松
- 下草
- 小蕨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