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花丁香蓼
《中华本草》:细花丁香蓼
拼音注音
Xì Huā Dīnɡ Xiānɡ Liǎo
别名
小花水丁香(《台湾植物志》)。
英文名
Pink-leaf Seedbox
出处
始载于《广西植物名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柳叶菜科植物细花丁香蓼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udwigia perennis L[L.caryo-phylla(Lam.) Merr. Et Metc.]采收和储藏:夏秋采收地上部分,洗净,切段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10-30cm。茎直立,通常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3-13mm;叶片狭披针形,长2-5(-10)cm,宽5-12mm,两面无毛。花两性,单生于叶腋,黄色;萼筒与子房贴生,裂片4,宿存,披针形,长约2mm,外面多少被毛;花瓣4,近矩圆形,长约2-2。5mm,早落;雄蕊4;子房下位,花柱长约1mm,柱头头状。蒴果圆柱形,绿以而稍带淡紫色,长5-9mm,直径3-4mm,近无毛,具多数种子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田边、路旁或沼泽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药理作用
本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杀灭作用,对大肠杆菌、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。
性味
叶微苦;淡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杀虫止痒。主咽喉肿痛;口舌生疮;乳痈;疮肿;肛门瘙痒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煎汤熏洗或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性凉,味淡。有清热解毒,凉血消肿,去腐生肌功能。用于咽喉肿痛,口腔炎、乳腺炎、天泡疮、发烧、痈疮疖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铜锤
- 细叶马料梢
- 小芸木
- 小马齿苋
- 夏至草
- 小一把抓
- 西南金刚藤
- 辛参
- 溪黄草
- 细穗爵床
- 细轴荛花
- 仙茅参
- 向日葵壳
- 虾须豆
- 蝎子七
- 小雪人参
- 新木姜子
- 新疆藜芦
- 旋覆花根
- 小画眉草
- 小白棉
- 小百部
- 细叶鼠曲草
- 小败火草
- 小鬼钗
- 象肉
- 辛夷
- 小牛力
- 籼米
- 小金牛草
- 西伯利亚青兰
- 西南槐树
- 玄参
- 细叶刺针草
- 绣球藤
- 小苏苏棵花
- 萱草
- 蟹
- 杏香兔耳风
- 小白撑
- 新疆香堇
- 小紫金牛
- 虾筏草
- 夏枯草露
- 血风藤
- 星蕨
- 象胆
- 犀肉
- 小花鸢尾根
- 腺花香茶菜
- 兴安升麻
- 小灰包
- 细葛缕子
- 肖鸢尾根
- 菥蓂
- 藓生马先蒿
- 小黑菇
- 响铃草
- 序梗女贞
- 西藏花椒
- 象皮
- 狭叶桃叶珊瑚
- 小花八角枫
- 小花酸藤子
- 心叶黄花仔
- 星色草
- 豨莶果
- 兴木蒂那布
- 西南水芹
- 小白薇
- 喜马拉雅紫茉莉
- 旋花苗
- 熊脂
- 小蓝花地丁
- 心叶兔耳风
- 西洋参
- 西藏凹乳芹根
- 新疆雪莲
- 纤冠藤
- 虾须草
- 喜树
- 夏丸
- 小麦
- 显脉香茶菜
- 纤齿卫矛
- 香蕉弄蝶
- 金花树
- 白矾
- 香花刺
- 香雪兰
- 小过江龙
- 响叶杨
- 狭叶海金沙
- 小黄连刺
- 悬钩子
- 小花花椒
- 小蓑衣藤
- 血经草
- 心叶荚蒾根
- 悬钩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