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南金刚藤
《中华本草》:西南金刚藤
拼音注音
Xī Nán Jīn Gānɡ Ténɡ
别名
金刚菜、菝葜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西南菝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milax bockii Warb采收和储藏:8-9月采挖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西南菝 攀援灌木。具粗短的根茎。茎无刺。叶互生;叶柄长5-20mm,具鞘部分不及全长的1/3;有卷须,脱落点位于近顶端;叶片纸质或薄革质,长圆状披针形、条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,长7-15cm,宽1-5cm,先端长渐尖,基部浅心形至宽楔形,最外侧叶脉几与叶缘结合。伞形花序生于叶腋或苞片腋部,具数朵至10余朵花,总花梗纤细,比叶柄长许多倍;花序托稍膨大;花单性,雌雄异株;花被片6,紫红色或绿黄色;雄花内外轮花被片相似,长2.5-3mm,宽约1mm,雄蕊6,花药长圆形或卵形,比花丝短;雌花略小于雄花,具3枚退化雄蕊;子房3室,柱头3裂。浆果球形,直径8-11mm,熟时蓝黑色。花期5-7月,果期10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或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甘肃、湖南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茎横走,结节状,有短茎基,表面灰黄色至灰褐色,凹凸不平,有不规则皱纹,栓皮脱落处呈深褐色,茎基的栓皮具横裂纹。质硬,断面深黄色。须根多已折断,着生处呈圆锥状隆起,基部直径1-3mm,表面深褐色。质硬,断面黄棕色。气微,味微涩。
性味
辛;温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活血祛瘀;解毒散结。主风湿痹证;跌打肿痛;疔疮瘰疬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猪栗根
- 槐根
- 西南卫矛
- 豨莶根
- 血余
- 豨莶
- 血余炭
- 血党
- 西藏野花椒
- 血桐
- 西瓜皮
- 血满草
- 血藤
- 西南石梓
- 臭草
- 西南小阴地蕨
- 血沟丹
- 西番莲
- 血叶兰
- 蟹爪兰
- 血榧
- 血见愁老鹳草
- 豨莶草
- 锡兰肉桂
- 杏花
- 血竭
- 臭梧桐子
- 西藏桃叶珊瑚根
- 河蚌
- 西藏花木通
- 西藏凤仙花
- 西藏水黄连
- 西藏土连翘
- 蟹爪
- 西藏点地梅
- 西南毛莨
- 西藏酸模
- 西藏桃叶珊瑚果
- 西藏马先蒿
- 西藏野樱桃
- 血见愁
- 西藏鸡爪草
- 西藏桃叶珊瑚叶
- 树韭菜
- 皂角菌
- 向日葵茎髓
- 野芫荽
- 大金发藓
- 通骨消
- 鸡爪簕
- 鸡蛋花
- 水榕木根
- 钮子药
- 乌骨鸡
- 天竹黄
- 牦牛角
- 金顶蘑
- 葛根
- 钩藤根
- 鸡蛋果
- 水冬瓜
- 龙脑膏香
- 驹胞衣
- 鲱鱼
- 铁罗汉
- 南瓜叶
- 笔仔草
- 鸡爪风
- 芍药花
- 大葫芦
- 镜面草
- 过路惊
- 杉木
- 酸水草
- 铁线草
- 全毛悬钩子
- 天目木姜子
- 蓬莱草
- 帚菌
- 雪山林
- 大山黧豆
- 乌木屑
- 碎骨红
- 蝙蝠藤
- 细叶桉叶
- 瓦草
- 铜锤玉带草
- 牛脑
- 鳖肉
- 白栎
- 观音竹
- 阴香根
- 假菠菜
- 刀豆根
- 山柳
- 斯里兰卡肉桂
- 萱草嫩苗
- 甜瓜花
- 砗磲肉
- 三叉虎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