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石松
《中华本草》:小石松
拼音注音
Xiǎo Shí Sōnɡ
别名
伸筋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石松科植物矮小石松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phasiastrum veitchii(Christ)Holub.[Lycopodium veitchii Christ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植物,主茎匍匐状,长约60cm。侧枝直立,高5-7cm,多回二叉分枝,小枝略呈扁压状。叶坚纸质,螺旋状排列,斜展,线状披针形,长2-4mm,宽0.6-1mm,基部贴生在枝上,先端渐尖,全缘。孢子囊穗圆柱形,长2-3cm,生在孢子枝顶部;孢子叶卵形,长约4mm,宽约2mm,先端长渐尖,边缘有不规则的钝齿,膜质。孢子囊生在孢子叶腋,圆肾形,黄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0m左右的高山草甸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台湾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21-表千层塔烯三醇(21-episerratriol),石松三醇(lycoclavanol),石松四醇酮(lycoclavanin),21-表石松隐四醇(21-epilycocryptol)等三萜类及具有喹诺里西定(quinolizidine)母核的石松生物碱(lycopodium alkaloid)。
性味
苦;辛;温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通经活络;消肿止痛。主风湿腰腿痛;关节疼痛;跌打损伤;刀伤;烫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钩藤根
- 腊梅
- 疳积草
- 水草乌
- 叶子花
- 横经席
- 獾骨
- 海桐花
- 藏三七
- 荔枝草
- 金橘露
- 白猪栗根
- 花椒叶
- 红毛鸡
- 扭筋草
- 吐烟花
- 山桂花
- 标杆花
- 胡椒
- 莸
- 黑风散
- 栀子花
- 猪鬃刚
- 鸽粪
- 鲨鱼胆
- 虾蟆
- 奶浆参
- 刺叶苏铁
- 砗磲
- 蒿雀
- 法半夏
- 羊吊钟
- 牛筋果
- 金钟花
- 牛胞衣
- 李根
- 大树三台
- 雉脑
- 莲雾
- 刺山茶果
- 刺糖
- 刺萼悬钩子
- 黑面叶
- 盘石龟
- 附子
- 没药
- 刺藜
- 黑色鳞毛蕨
- 鷃
- 九节茶
- 刺蓬花
- 蜀羊泉
- 羊屎果树皮
- 老虎刺
- 糖芥
- 炉甘石
- 鲫鱼
- 山藤藤果
- 黄唇鱼鳞
- 峨参叶
- 风湿木
- 水蔓青
- 虫莲
- 文蛤肉
- 马尾伸筋草
- 痢止草
- 野芝麻
- 贵州落地金钱
- 大臭黄荆
- 方儿茶
- 香胶木叶
- 高山大黄
- 大酸浆草
- 海芙蓉
- 马蹄细辛
- 牛至
- 刺蓼
- 黑豆衣
- 打碗花
- 刺果甘草
- 黄背草果
- 刺莓果
- 青脚莲
- 蜂胶
- 黄牛毛藓
- 飞廉
- 匙叶草
- 山樱桃
- 黄锁梅
- 刺山茶根皮
- 香石藤果
- 刺苞南蛇藤
- 绵三七
- 烧伤藤
- 假葡萄
- 野洋参
- 托柄菝葜
- 蚍子草
- 猫儿屎
- 全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