琼枝
《中华本草》:琼枝
拼音注音
Qiónɡ Zhī
别名
石华、石花菜、石花、海菜、草珊瑚
出处
琼枝原名“石花菜”,始载于《日用本草》。1.《纲目》云:“石花菜生南海沙石间,高二三寸,状如珊瑚,有红、白二色,枝上有细齿。以沸汤泡去砂屑,沃以姜、醋,食之甚脆。其根埋沙中,可再生枝也。”2.《南越笔记》载:“石花,产琼之会同。岁三月,入海采取……海菜,其荡苔也。白者为琼枝,红者为草珊瑚,泡以沸汤,沃以姜、椒、酒、醋,味甚脆美。”上述形态、产地及其应用,与红翎菜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红翎菜科植物琼枝的藻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ucheuma gelatinae(Esp.)J.Ag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集,漂去沙屑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藻体紫红色或黄绿色,夏季藻体背面黄色,腹面红色,软骨质,匍匐重叠,体长10-20cm,不规则叉状或羽状分枝,枝上部斜立,扁平,宽3-5mm,厚1-2mm,有时枝体的下部常有圆锥形齿状突起,而上面往往平滑,两侧密生羽状小枝,枝端及藻体腹面常具有圆盘状固着器,而以腹面较多。髓部中央有密集的藻丝。四分孢子囊带状分裂。囊果圆形有长柄,单生或2-3个集生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大于潮线附近或在0.5-7m深处的碎、死珊瑚上,少数亦生于低潮带的珊瑚礁石隙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台湾、海南等沿海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藻体紫红色或黄绿色,分枝间相互附着,形成团块状。叶状体背面黄色,腹面红色,不规则叉状分枝,枝扁平,宽3-5mm,厚约2mm。藻体一面常有圆锥形突起,两侧密生羽状小枝,枝端常有盘状固着器。气腥,味咸。
化学成分
含角叉菜胶(carrageenan),由β-,κ-,ε-,γ-,μ-,υ-角叉菜胶所组成,其主要成分是部分脱硫酸酯κ-角叉菜胶(partially desulfated κ-carrageenan),次要成分是部分脱硫酸酯μ-角叉菜胶,次要成分的多糖链中可能还混杂有甲基半乳糖基和丙酮酸缩醛基。
药理作用
对大鼠高血脂模型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作用。
性味
甘;咸;寒;无毒
归经
肺;肝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肺化痰;软坚散结;解毒。主痰热咳嗽;瘿瘤痰核;痔疮肿痛或下血;肠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注意
中下焦虚寒者慎服,孕妇慎服。[br]1.《日用本草》:“发下焦之虚寒。”2.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“孕妇不可多食。”3.《本经逢原》:“下部虚寒及脾气不充者,勿食。”4. 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寒凝已甚,中虚无火者忌食。”
复方
《纲目》谓:“石花菜……状如珊瑚,有红、白二色”,“白者为琼枝”。形容其枝状如珊瑚、美玉一般,故名琼枝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漆树根
- 君迁子
- 温泉
- 蓝猪耳
- 网脉橐吾
- 山油麻
- 赤瓟
- 滚龙草
- 野苦梨根
- 马蹄叶
- 狗尾草
- 三七
- 莠狗尾草
- 榅桲皮
- 骆驼蹄草
- 草灵仙
- 大青根
- 苹果叶
- 田唇乌蝇翼
- 木瓜
- 鸨油
- 海红
- 红穿破石
- 黄蜀葵
- 虎尾兰
- 硬水黄连
- 百灵草
- 柔毛艾纳香
- 麻栎
- 还亮草
- 麻叶荨麻
- 四叶萝芙木
- 羊耳朵叶
- 关白附子
- 蕨
- 小齿锥花
- 火把花
- 黄鳝藤
- 圆叶娃儿藤
- 翻白柴
- 土瓜
- 壶卢子
- 绒仙人球
- 柏子仁
- 石瓜子莲
- 午香草
- 兰花根
- 柠条籽
- 雪山鼠尾草
- 止泻木皮
- 猬肉
- 一匹草
- 车前子
- 红石耳
- 猬心肝
- 蔓斑鸠菊
- 硬皮褐层孔菌
- 粗叶卷柏
- 蚱蜢
- 川层草
- 圆果冷清草
- 菾菜根
- 姜叶三七
- 金樱子
- 马蹬草
- 香唐松草
- 磨盘根
- 灯笼草
- 白车轴草
- 川莓
- 挖耳草根
- 狐肉
- 过塘蛇
- 假荆芥
- 树头菜根
- 路旁菊
- 台湾千金藤
- 一把蔑
- 岩泽兰
- 麻油
- 木豆
- 獐骨
- 秋牡丹根
- 毛果小甘菊
- 胖大海
- 四念癀
- 青皮树
- 鸲鹆
- 米碎花
- 橡实
- 秋木瓜
- 橘红
- 锯叶竹节树
- 山丹花
- 锈毛白枪杆
- 柠条
- 蟛蜞菊
- 石油菜
- 扁担蒿
- 盾叶薯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