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冬菊
《中华本草》:野冬菊
拼音注音
Yě Dōnɡ Jú
别名
菊花暗消、肋痛草
英文名
Stony Living Aster
出处
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石生紫菀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ster oreophilus Franch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间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石生紫菀 多年生草本,高20-60cm。根茎横走或斜升,有丛生的茎和莲座的叶丛。茎粗壮,中部以上有分枝,被开展的长粗毛,基部被枯叶裂片。莲座状叶狭匙形,长4-8cm,宽0.6-1.5cm,下部渐狭成具翅的长柄,全缘或有小尖头状疏齿或浅齿;茎下部叶匙状或线状长圆形,长4-8cm,宽0.5-1.2cm,全缘或上部有浅齿,先端钝或的圆形,中部及上部较小,直立,线状或披针状长圆形,基部急狭,半抱茎,全缘,先端圆形;全部叶两面被密或疏短糙毛。头状花序径2.5-3.5cm,伞房状排列;花序梗长状长圆形或舌形,被长密毛,常紫褐色,内层被短密毛;舌状花多毛带红色或污白色,具微糙毛。瘦果倒卵形,稍扁,一面有肋,被密绢毛。花、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300-4000m的针叶林下、开旷坡地或山坡路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止痛。主目赤肿痛;咖啡喉疼痛;口腔炎;牙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泡水含漱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野冬菊
拼音注音
Yě Dōnɡ Jú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种植物野冬菊的花。秋季采花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25~50厘米。茎直立,圆柱形,密被白色短租毛。基生叶丛生,稍似莲座状,匙状倒披针形,长3~5厘米,宽7~10毫米,先端钝圆,基部楔形,渐狭成柄,全缘。两面均密被短粗毛;茎生叶互生,倒披针形,向上渐狭,先端尖,基部抱茎。头状花序3~5着生于茎顶,排成伞房状,花序总梗长2~6厘米,基部有1苞叶;总苞2~3列,半球形;舌状花雌性,1列,紫色。瘦果倒卵形,有棱,被白色短毛,冠毛白色。花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消炎。治牙痛,喉痛,眼痛,口腔炎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泡水含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豌豆七
- 云芝
- 丁榔皮
- 七鳃鳗
- 银朱
- 瘴气藤
- 人参条
- 锅铲叶
- 山菅兰
- 黄芩
- 香椿子
- 大叶沿阶草
- 鱼脑石
- 奶浆参
- 龟胶
- 山羊肝
- 薄荷素油
- 椒蒿
- 鸡血七
- 枫寄生
- 玉簪
- 过山蕨
- 朱砂根叶
- 山麻黄
- 娃娃鱼
- 荠菜
- 天山花楸
- 大驳骨
- 小青杨
- 狗骨
- 升药底
- 小伸筋草
- 瓜蒌子
- 红果参
- 使君子叶
- 六月雪叶
- 地龙
- 双飞蝴蝶
- 榼藤子
- 贝齿
- 桤木
- 红叶木姜子根
- 尖尾风
- 千里光
- 小草
- 黑参
- 野菠菜
- 竹叶艾
- 茱苓草
- 虫牙药
- 枳壳
- 牛胞衣
- 海龙
- 花椒叶
- 姜石
- 石彭子
- 蓝树
- 柞蚕蛹
- 西红柿
- 球花马蓝
- 绣球花
- 肉半边莲
- 铃兰
- 苔菜
- 苦草
- 南方六道木
- 大皂角
- 海螺壳
- 蜥蜴
- 柳絮
- 锦葵
- 川木通
- 鱼鳔
- 午香草
- 白金果榄
- 野烟叶
- 红楤木
- 苦楝子
- 剑叶耳草
- 黄龙藤
- 栝楼皮
- 鸡屎白
- 铧头草
- 火炭母
- 獾油
- 毛大丁草根
- 红娘子
- 花生壳
- 钓鱼竿
- 蝙蝠
- 一匹草
- 紫丁香
- 瞿麦
- 大肺经草
- 黄杨
- 花蕊石
- 护心草
- 寒莓
- 黄花补血草
- 鼠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