绒毛粉背蕨
《中华本草》:绒毛粉背蕨
拼音注音
Rónɡ Máo Fěn Bèi Jué
别名
小凤尾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中国蕨科植物绒毛薄鳞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eptolepidium subvillosum(Hook.)Hsing et S.K.Wu[Cheilanthes subvillosa Hook.;Aleuritopteris subvillosa(Hook.)Ching]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陆生蕨类植物,植株高20-40cm。根茎短,直立,密被深棕色、半透明、卵状披针形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6-15cm,深棕色,具光泽,基部疏生与根茎上相同的鳞片,腹面有秕糠状毛;叶片纸质,背面无粉,狭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12-25cm,宽3-6cm,基部心形,尖端渐尖,二至三回羽状分裂;羽片7-9对,近对生,无柄,下部羽片较大,三角形或宽卵形,长3-4cm,宽1.5-2.5cm,羽状或二回羽状分裂;二回羽片三角形,先端急尖或钝,基部下侧1片最大,常为羽状分裂,中部以上羽片狭卵形至卵形;沿羽轴及裂片主脉背面有黄棕色卷曲的节状毛;叶脉羽状,分离。孢子囊群生于叶边的小脉先端,成熟后靠接;囊群盖膜质,灰白色,连续或中断,边缘有波状缺刻或全缘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600-3900m的草地、山坡林下或石缝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西藏等地。
性味
微苦;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湿。主湿热黄疸;咽喉肿痛;泄泻;痢疾;小便涩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兴安升麻
- 多头苦荬
- 水杨柳
- 甘肃棘豆
- 油柑根
- 柯蒲木
- 肥猪草
- 大叶千斤拔根
- 椰子浆
- 竹(鼠留)子牙
- 小萹蓄
- 勒管草
- 麻油
- 水蓑衣
- 白对节子叶
- 苏铁叶
- 美丽桐
- 九龙藤叶
- 青藏虎耳草
- 红紫珠
- 刺竹笋
- 金莲花
- 对叶散花
- 黑风藤
- 九子连环草
- 壁钱幕
- 姜叶三七
- 景天花
- 石菖蒲
- 金鸡豇豆
- 韭根
- 吉龙草
- 金钱松叶
- 金银花子
- 地茄子
- 姜叶
- 金老梅花
- 金钱木根
- 家兔骨
- 地打果树皮
- 蚺蛇膏
- 金老梅叶
- 叫姑姑
- 橘根
- 橘白
- 钻地风
- 淡菜
- 绿矾
- 狗肝菜
- 金盏银盘
- 戟形石韦
- 肾精子
- 金精石
- 韭菜子
- 及己
- 尖连蕊茶根
- 诃子
- 金盏菊
- 家麻树
- 丁香露
- 救军粮叶
- 金草
- 夹蛇龟肉
- 寄生藤
- 秤杆升麻
- 西归芹根
- 小连翘
- 庵 (艹闾)
- 黑穗石蕊
- 姜露
- 河鲀鱼
- 藤乌头
- 脉耳草
- 榉树
- 金花草
- 尖叶铁扫帚
- 金缕半枫荷
- 金钱参
- 锯叶竹节树
- 锯齿草
- 金盏草
- 金纽子
- 金老梅根
- 金耳环
- 郁金香
- 金露梅
- 巨紫堇
- 金金棒
- 鸨肉
- 堇叶山梅花
- 黄芩子
- 海螵蛸
- 接气草
- 金线草
- 景天
- 金钟茵陈
- 姜皮
- 番石榴树皮
- 惊风草
- 锦鸡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