绒毛粉背蕨
《中华本草》:绒毛粉背蕨
拼音注音
Rónɡ Máo Fěn Bèi Jué
别名
小凤尾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中国蕨科植物绒毛薄鳞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eptolepidium subvillosum(Hook.)Hsing et S.K.Wu[Cheilanthes subvillosa Hook.;Aleuritopteris subvillosa(Hook.)Ching]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陆生蕨类植物,植株高20-40cm。根茎短,直立,密被深棕色、半透明、卵状披针形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6-15cm,深棕色,具光泽,基部疏生与根茎上相同的鳞片,腹面有秕糠状毛;叶片纸质,背面无粉,狭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12-25cm,宽3-6cm,基部心形,尖端渐尖,二至三回羽状分裂;羽片7-9对,近对生,无柄,下部羽片较大,三角形或宽卵形,长3-4cm,宽1.5-2.5cm,羽状或二回羽状分裂;二回羽片三角形,先端急尖或钝,基部下侧1片最大,常为羽状分裂,中部以上羽片狭卵形至卵形;沿羽轴及裂片主脉背面有黄棕色卷曲的节状毛;叶脉羽状,分离。孢子囊群生于叶边的小脉先端,成熟后靠接;囊群盖膜质,灰白色,连续或中断,边缘有波状缺刻或全缘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600-3900m的草地、山坡林下或石缝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西藏等地。
性味
微苦;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湿。主湿热黄疸;咽喉肿痛;泄泻;痢疾;小便涩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牛舌草
- 鸭脚木根
- 光决明
- 鲟鱼
- 夹蛇龟肉
- 韭菜莲
- 竹鱼
- 裂蹄
- 毛叶兔耳风
- 芭蕉叶
- 香水塔花
- 牛靥
- 钻地风
- 牛胞衣
- 掌裂蟹甲草
- 桑柴灰
- 椆李
- 温泉
- 角盘兰
- 黑参
- 龙须莞
- 臭黄荆根
- 黑牵牛
- 茭白
- 黄蜀葵
- 鸡矢藤
- 光叶闭鞘姜
- 芦叶
- 鲛鱼皮
- 苦楝叶
- 鸡血李
- 水栀根
- 峨眉半边莲
- 乌蔹莓五加
- 峨参叶
- 罗布麻叶
- 乳源木莲果
- 白子菜
- 豹子眼睛花
- 九龙藤
- 瘴气藤
- 鮧鱼
- 红果参
- 苕叶细辛
- 金耳环
- 核桃楸皮
- 斑叶堇菜
- 秋子梨
- 黑萼棘豆
- 矮脚枫叶
- 青叶丹
- 水线草
- 榔榆茎叶
- 粉菝葜
- 盾叶薯蓣
- 芦笋
- 牛目椒
- 麻雀肉
- 野葡萄根
- 紫云菜
- 米百合
- 透骨香
- 甜远志
- 法半夏
- 苦夭
- 无患树蔃
- 鸡爪七
- 蝮蛇脂
- 朱顶红
- 油桐子
- 蝙蝠藤
- 石榕
- 鹅绒藤
- 钓竿柴
- 桑椹子
- 榕树
- 蝌蚪
- 磨盘草子
- 藨寄生
- 紫椿
- 雁肉
- 小九节铃
- 大田基黄
- 金钟花
- 鸡爪风
- 高山唐松草
- 刺糖
- 牛肠
- 白犁头草
- 扁豆根
- 假香附
- 大马哈鱼籽
- 麻鱼肉
- 大肺经草
- 鼻涕果
- 单花山竹子
- 空柄假牛肝
- 灯心草根
- 冷蕨
- 海尼豆瓣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