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榔木
《中华本草》:红榔木
拼音注音
Hónɡ Lánɡ Mù
别名
大树皮
出处
出自《文山中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榆科植物毛榆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lmus adrossowii Litw.var.virgata(Planch.)Grudz.[U.virgata Wall.ex Planch.;U.Pumila L.var.pilosa Rehd.]采收和储藏:四季可采,去外皮,取第2层皮,晒干研粉。
原形态
落叶乔木。树皮纵裂;当年生枝密被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0.3-0.7cm;托叶早落;叶片卵形、椭圆形,稀菱形或倒卵形,长3-8cm,宽2-3.5cm,先端渐尖,基部斜宽楔形,上面密生硬毛,粗糙,下面有柔毛,尤以脉上显着,有时无毛,但至少脉腋有簇生毛,边缘具重锯齿。翅果圆形或近圆形,长8-15mm,宽6-12mm,无毛,果翅淡绿色,果核部分淡红色,位于翅果中部,果梗被毛。花、果期2-3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200-2400m的坡地及山谷阔叶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;涩;性平
功能主治
活血化瘀;止血止痛。主骨折;跌打伤痛;外伤出血;胃肠出血;尿血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3-6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红榔木
拼音注音
Hónɡ Lánɡ Mù
别名
棉榔树
出处
《文山中草药》
来源
为榆科植物毛白榆的树皮。全年可采。削除外皮,取第2层皮,晒干研粉用。
原形态
落叶乔木,高10~15米。树皮粗糙,嫩枝有薄毛。单叶互生;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4~6厘米,宽3~4厘米,先端尖,边缘有锯齿,有10~13对侧脉,主脉略偏斜。果实倒卵形,先端有深凹口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下、河边、土质肥沃的地方。分布于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涩,平。
功能主治
接骨,消肿,止血。
复方
①治外伤出血:红棉木粉末适量,敷于创面,加压后包扎。
②治骨折(复位后,小夹板固定):红梅木研粉,加酒调为糊状,敷患处,三天换药一次。
③治跌打肿痛:红榔水粉末一至二钱酒冲服,日服二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墨
- 箭叶蓼
- 接骨仙桃
- 山刺柏
- 大过路黄
- 獭肝
- 三消草
- 水百合
- 马勃
- 双参
- 红楤木
- 喜树皮
- 大叶白纸扇
- 密叶天胡荽
- 红花点地梅
- 番石榴子
- 灰叶根
- 卵叶蜘蛛抱蛋
- 窄叶鼠李
- 软骨过山龙
- 续断
- 扭筋草
- 支柱蓼
- 砂仁花
- 石吊兰
- 三爪金龙
- 猕猴桃根
- 乔木紫珠
- 重叶莲
- 榧螺
- 十两叶
- 绵参
- 三花枪刀药
- 地膏药
- 白马阴茎
- 金钮扣
- 黄葵
- 大花卫矛果
- 海虾壳
- 小黑药
- 峨眉半边莲
- 紫雪花
- 钻地风
- 斩龙草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大块瓦
- 大透骨草
- 木槿根
- 夹竹桃
- 一匹草
- 苦马豆
- 大将军
- 草灵脂
- 骆驼脂
- 飞廉
- 蝎子七
- 漆树根
- 散血莲
- 了哥王根
- 飞机草
- 合掌消
- 南天竹根
- 薄柱草
- 石青菜
- 铜线草
- 黑及草
- 草绣球
- 鸡蛋壳
- 枫寄生
- 地筋
- 乌蔹莓
- 獾油
- 硕苞蔷薇
- 猴高铁
- 尖叶铁扫帚
- 刷把草
- 苦绳
- 青琅玕
- 带刺马鞭
- 地精草
- 铁线草
- 蒲桃壳
- 南牡蒿
- 蛤蟆草
- 豺肉
- 茅草叶
- 擘蓝
- 野大豆藤
- 鹿骨
- 地蜂子
- 柃木
- 黄颡鱼涎
- 雁肪
- 鹿角芦荟
- 栗毛球
- 香榧草
- 石膏
- 管仲
- 冬凌草
- 猫儿屎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