鬼目
《中华本草》:鬼目
拼音注音
Guǐ Mù
别名
来甘、白草子、排风子、毛藤果
英文名
Fruit of Bittersweet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白英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lanum lyratum Thunb.采收和储藏: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蔓生草本,高达5m。基部木质化,上部草质,茎、叶和叶柄密被具节的长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1-3cm;叶片多戟形或琴形,长3-8cm,宽1.5-4cm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,上部全缘或波状,下部常有1-2对耳状或戟状裂片,少数为全缘,中脉明显。聚伞花序顶生或腋外侧生;花萼5浅裂,宿存;花冠蓝紫色或白色,5深裂,裂片自基部向下反折;雄蕊5,花丝极短,花药顶孔开裂;雌蕊1,花柱细长,柱头小,头状,子房卵形,2室。浆果球形,径约1cm,熟时红色。种子近盘状,扁平。花期7-9月,果期10-11月。
性味
味酸;性平
功能主治
明目;止痛。主眼花目赤;迎风流泪;翳障;牙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g;或研末服。外用:适量,研末涂。
复方
①治风热上攻,目赤头旋,眼花面肿:排风子(焙)、甘草(炙)、菊花(焙)各一两。为末。每服二钱,卧时温水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)②治牙虫:鬼目研成细粉,放在烧红的瓦片上,再滴酒少许,趁热以酒漏斗罩着熏牙患处。 (《四川中药志》)
各家论述
1.《别录》:明目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虫牙。3.《重庆草药》:治眼雾,见风流泪,白雾遮瞳及痘风眼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鬼目
拼音注音
Guǐ Mù
别名
来甘(《别录》),白草子(陶弘景),排风子(《纲目》),毛藤果(《百草镜》)。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茄科植物白英的果实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白毛藤"条。
性味
《别录》:"酸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目赤,牙痛。
①《别录》:"明目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虫牙。"
③《重庆草药》:"治眼雾,见风流泪,白雾遮瞳及痘风眼。"
复方
①治风热上攻,目赤头旋,眼花面肿:排风子(焙)、甘草(炙)、菊花(焙)各一两。为末。每服二钱,卧时温水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)
②治牙虫:鬼目研成细粉,放在烧红的瓦片上,再滴酒少许,趁热以酒漏斗罩着熏牙患处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飞天蠄蟧
- 蝮蛇脂
- 驹胞衣
- 野木耳菜
- 高良姜
- 骨牌蕨
- 粉萆薢
- 蝮蛇蜕皮
- 贵州远志
- 过山蕨
- 暗鳞鳞毛蕨
- 鸡冠参
- 矮脚罗伞
- 革耳
- 贯众叶溪边蕨
- 鬼点灯
- 糯米藤
- 桉树果
- 肺形草
- 鲱鱼
- 笔筒草
- 骨碎补
- 白萆薢
- 鸡爪草
- 高粱米糠
- 白山蓼
- 白酒草
- 扁轴木
- 鸡爪枝皮
- 钩苞大丁草
- 飞蛾树
- 骨碎补毛
- 小蜡树
- 阿尔泰紫菀
- 白桦皮
- 白苏梗
- 蛇眼草
- 细辛
- 爆仗竹
- 腐卑
- 白毛鹿茸草
- 阿利藤
- 白贝
- 矮脚南
- 粉瘤菌
- 粉霜
- 风轮菜
- 风湿木
- 鸡爪花
- 鬼灯笼根
- 鸡爪芋
- 矮脚枫叶
- 飞龙掌血
- 过墙风
- 鸡尾木
- 悬钩根
- 桂花
- 人参花
- 艾纳香
- 鸡屎树
- 鸡树条果
- 矮子常山
- 鸡爪风
- 光背杜鹃
- 鸡爪乌
- 白毛夏枯草
- 白毛藤
- 白毛委陵菜
- 鸡屎藤果
- 阿尔太多榔菊
- 矮脚龙胆
- 鸡矢藤
- 鸡屎藤
- 鳆鱼
- 骨节草
- 骆驼脂
- 牛耳散血草
- 血榧
- 蛇地钱
- 红毒茴
- 丁香罗勒
- 西伯利亚蓼
- 蜂乳
- 芦叶
- 仰天钟根
- 落葵
- 文冠果
- 人中黄
- 菱粉
- 硬叶女娄菜
- 柳叶亚菊蒿
- 金牛草
- 蒲圻贝母
- 家独行菜
- 橄榄
- 山樱桃
- 夜明砂
- 珍珠伞
- 热痱草
- 阴阳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