鬼目
《中华本草》:鬼目
拼音注音
Guǐ Mù
别名
来甘、白草子、排风子、毛藤果
英文名
Fruit of Bittersweet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白英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lanum lyratum Thunb.采收和储藏: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蔓生草本,高达5m。基部木质化,上部草质,茎、叶和叶柄密被具节的长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1-3cm;叶片多戟形或琴形,长3-8cm,宽1.5-4cm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,上部全缘或波状,下部常有1-2对耳状或戟状裂片,少数为全缘,中脉明显。聚伞花序顶生或腋外侧生;花萼5浅裂,宿存;花冠蓝紫色或白色,5深裂,裂片自基部向下反折;雄蕊5,花丝极短,花药顶孔开裂;雌蕊1,花柱细长,柱头小,头状,子房卵形,2室。浆果球形,径约1cm,熟时红色。种子近盘状,扁平。花期7-9月,果期10-11月。
性味
味酸;性平
功能主治
明目;止痛。主眼花目赤;迎风流泪;翳障;牙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g;或研末服。外用:适量,研末涂。
复方
①治风热上攻,目赤头旋,眼花面肿:排风子(焙)、甘草(炙)、菊花(焙)各一两。为末。每服二钱,卧时温水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)②治牙虫:鬼目研成细粉,放在烧红的瓦片上,再滴酒少许,趁热以酒漏斗罩着熏牙患处。 (《四川中药志》)
各家论述
1.《别录》:明目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虫牙。3.《重庆草药》:治眼雾,见风流泪,白雾遮瞳及痘风眼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鬼目
拼音注音
Guǐ Mù
别名
来甘(《别录》),白草子(陶弘景),排风子(《纲目》),毛藤果(《百草镜》)。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茄科植物白英的果实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白毛藤"条。
性味
《别录》:"酸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目赤,牙痛。
①《别录》:"明目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虫牙。"
③《重庆草药》:"治眼雾,见风流泪,白雾遮瞳及痘风眼。"
复方
①治风热上攻,目赤头旋,眼花面肿:排风子(焙)、甘草(炙)、菊花(焙)各一两。为末。每服二钱,卧时温水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)
②治牙虫:鬼目研成细粉,放在烧红的瓦片上,再滴酒少许,趁热以酒漏斗罩着熏牙患处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苘麻
- 小粘药
- 绿结鸡骨
- 斑叶堇菜
- 朝鲜一枝黄花
- 番石榴干
- 苦天茄
- 青羊参
- 卵叶水芹
- 鳢鱼血
- 山黄麻
- 百里香叶杜鹃
- 硫化铅
- 枇杷
- 大果巴戟
- 铁精
- 建神曲
- 睡菜
- 过岗龙
- 八角枫花
- 阿育魏实
- 刺楸
- 黄矾
- 藜实
- 柠条籽
- 西河柳
- 绛梨木
- 蚤休
- 酒糟
- 竹林消
- 山茴芹
- 尖叶铁扫帚
- 白矾
- 猫爪子
- 鹈鹕油
- 白花灯笼
- 了哥王根
- 清沙草
- 刺萆薢
- 轮叶景天
- 萹蓄
- 九香虫
- 还阳草
- 柞蚕蛹
- 使君子根
- 红果冬青
- 蟾蜍
- 兰花参
- 光叶密花豆
- 木香花
- 款冬花
- 台湾泡桐叶
- 野山楂
- 金刚口摆
- 漆大姑根
- 刺齿凤尾蕨
- 饱饭花枝叶
- 黄杞叶
- 鸡子白
- 虎斑游蛇
- 藏三七
- 簇生卷耳
- 球花马蓝
- 水麻tiao
- 水田碎米荠
- 春不见
- 牡丹花
- 松树梢
- 弹裂碎米荠
- 扁竹根
- 大叶凤仙花
- 鬼箭锦鸡儿
- 卵叶鳞始蕨
- 浙江过路黄
- 团花
- 水蕨
- 桂花枝
- 鹅内金
- 小石韦
- 脐带
- 胡芦巴
- 干檀香
- 藤三七
- 离根香
- 乌桕
- 白粉蝶
- 路郎鸡
- 小地柏
- 营实
- 面头叶
- 草红藤
- 枫香树根
- 阿尔泰瑞香
- 黄颔蛇骨
- 侧柏叶
- 榧根皮
- 牛尾参
- 砂仁
- 三爪金龙
- 升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