糯米藤
《中华本草》:糯米藤
拼音注音
Nuò Mǐ Ténɡ
别名
捆仙绳、糯米莱、糯米草、米浆藤、生扯拢、筲箕藤、铁箍蔓草、玄麻根、红米藤、红饭藤、雾水葛、自消散、铁节草、土加藤、蔓苎麻根、红石薯、猪仔菜、贯线草、小铁箍、小粘药、红头带、九股牛、小拔毒散、意心藤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荨麻科植物糯米团的带根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onostegia hirta(Bl.)Miq.[Urtica hirtaBl.;Memorialis hirta(Bl.)Wedd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茎基部伏卧,长达1m左右,通常分枝,有短柔毛。叶对生;有短柄或无柄;叶片狭卵形、披针形或卵形,长3-11.5cm,宽1.2-2.5cm,先端渐尖或长渐尖,基部浅心形,全缘,无毛或疏生短毛,上面稍粗糙;基生脉3条。花小,单性雌雄同株,簇生于叶腋,淡绿色;雄花有细柄,花蕾近陀螺形,上面截形,花被片5,长约2mm,雄蕊5,对生;雌花近无梗,花被结合成筒形,上缘被白色短毛,内有雌蕊1,柱头丝状,脱落性。瘦果卵形,长约1mm,先端尖锐,暗绿或黑色,有光泽,约有10条细纵肋。花期8-9月,果期9-10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对气候、土壤适应性较强,土壤以较湿润、肥沃的夹砂土较好。[br]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。四川地区于3~4月播种。整地后,开1.3m宽的畦,按行株距各约26cm开穴,深约7cm,要穴大底平。施人畜粪水后,每1hm2用种子7.5kg,与草木灰、人畜粪水拌匀撒穴里。[br]田间管理 苗高7~10cm时匀苗、补苗,每穴有苗4~5株,并除草、追肥1次。在6月、8月、11月各再中除、追肥1次。以后每年出苗时和5月、11月各中除、追肥1次。肥料春夏以人畜粪水为主,冬季施土杂肥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溪谷林下阴湿处,山麓水沟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干燥带根全草,根粗壮,肉质,圆锥形,有支根;表面浅红棕色;不易折断,断面略粗糙,呈浅棕黄色。茎黄褐色。叶多破碎,暗绿色,粗糙有毛,润湿展平后,3条基脉明显,背面网脉明显。有时可见簇生的花或瘦果,果实卵形,顶端尖,约具10条细纵棱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甘;微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健脾消积;利湿消肿;散瘀止血。主乳痈;肿毒;痢疾;消化不良;食积腹痛;甙积;带下;水肿;小便不利;痛经;跌打损伤;咳血;吐血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~30g,鲜品加倍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复方
①洽湿热白带:鲜蔓芋麻全草一至二两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②治小儿积食胀满:糯米藤根一两,煨水服,(《贵州草药》)③治血管神经性水肿:糯米团鲜根,加食盐捣烂外敷局部,四至六小时换药一次。(《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》)④治痈疮脓肿:雾水葛适量捣烂,初起者加食盐少许调敷;已成脓者加黄糖调敷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⑤治下肢慢性溃疡:雾水葛、三角泡、按树叶各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⑥治对口疮:鲜蔓芋麻叶捣烂敷患处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⑦治痢疾,痛经:糯米草二至三钱,水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药》)
各家论述
1.《天宝本草》:治跌打伤,痒疬,诸疮痈疽发背。2.《峨嵋药植》:根:捣烂,敷洽刀枪伤。3.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补虚,催乳。4.《民间常用单药汇编》增血液,健脾胃,固中养血。炖肉内服治心脏衰弱。5.《四川中药志》健脾补肾。治乳炎及小儿疳积。6.《贵州草药》:清热解毒,健脾消积,止血,治疗疮,九子疡,小儿食积胀满,外伤出血。7.《云南中草药》接骨生肌,消炎止泻。治痢疾,痛经。8.《福建中草药》清热凉血,消肿解毒。治吐血,湿热白带,对口疮,跌打肿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糯米藤
拼音注音
Nuò Mǐ Ténɡ
别名
捆仙绳(《天宝本草》),糯米菜(《峨嵋药植》),糯米草、米浆藤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生扯拢、筲箕藤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铁箍蔓草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,玄麻根(《四川中药志》),红米藤、红饭藤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,雾水葛、自消散、铁节草(《广西中草药》),小铁箍、小粘药、红头带(《云南中草药》),红石薯、猪仔菜、贯线草(《福建中草药》),土加藤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。
出处
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
来源
为荨麻科植物糯米团的带根全草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糯米团,又名:蔓薴麻。
多年生草本,直立或斜倾,或下部卧地而顶部上伸,通常有刚毛。主根粗肥,圆锥形。叶对生,卵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3.5~7厘米,宽1~2厘米,先端钝尖或渐尖,基部圆形至近心形,全缘,基脉3出,网脉在叶背者明显,有刚毛,上面粗糙,或有刚毛;无柄或有短柄;托叶阔卵形。花小,单性,雌雄同株,簇生于叶腋,黄绿色;雄花被裂片3~5,在蕾中镊合状排列,裂片急内弯,背部有横折,形成一环,环上有刚毛,雄蕊5;雌花花萼筒状,柱头钻形,瘦果阔卵形,先端尖,纵棱突起,黑色,光滑。花期7~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溪谷林下阴湿处,山麓水沟边。分布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产于四川、贵州、浙江等地。
形状
干燥带根全草,根粗壮,肉质,圆锥形,有支根;表面浅红棕色;不易折断,断面略粗糙,呈浅棕黄色。茎黄褐色。叶多破碎,暗绿色,粗糙有毛。气微、味淡。
性味
甘苦,凉。
①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"酸辛,寒,无毒。"
②《四川中药产》:"性平,味淡,无毒。"
③《福建中草药》:"甘微苦,凉。"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健脾,止血。治疗疮,痈肿,瘰疬,痢疾,妇女白带,小儿疳积,吐血,外伤出血。
①《天宝本草》:"治跌打伤,痒疬,诸疮痈疽发背。"
②《峨嵋药植》:"根:捣烂,敷治刀枪伤。"
③《贵州民间方药檠》:"补虚,催乳。"
④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增血液,健脾胃,固中养血。炖肉内服治心脏衰弱。"
⑤《四川中药志》:"健脾补肾。治乳炎及小儿疳积。"
⑥《贵州草药》:"清热解毒,健脾消积,止血。治疔疮,九子疡,小儿食积胀满,外伤出血。"
⑦《云南中草药》:"接骨生肌,消炎止泻。治痢疾,痛经。"
⑧《福建中草药》;"清热凉血,消肿解毒。治吐血,湿热白带,对口疮,跌打肿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5钱(鲜者1~3两);或炖肉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湿热白带:鲜蔓薴麻全草一至二两,水煎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②治小儿积食胀满:糯米藤根一两,煨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③治血管神经性水肿:糯米团鲜根,加食盐捣烂外敷局部,四至六小时换药一次。(《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》)
④治痈疮脓肿:雾水葛适量捣烂,初起者加食盐少许调敷;已成脓者加黄糖调敷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⑤治下肢慢性溃疡:雾水葛、三角泡、桉树叶各适量。捣烂敷患处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⑥治对口疮:鲜蔓薴麻叶捣烂敷患处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⑦治痢疾,痛经:糯米草二至三钱,水煎服。(《云南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轮叶铃子香
- 粉萆薢
- 牛耳岩白菜
- 石灰
- 顶头马蓝
- 飞蛾树
- 野木鱼
- 香秋海棠
- 鹧鸪脂
- 刺莓果根
- 鸡尾木
- 大高良姜
- 紫芝
- 槐胶
- 香根芹根
- 香雪兰
- 白果槲寄生
- 排骨灵
- 米面蓊根
- 五色梅花
- 苤蓝叶
- 节节草
- 金雀根
- 鹰骨
- 楮皮间白汁
- 金雀花
- 水茄
- 鳆鱼
- 鸭舌头
- 癞皮根
- 昆明鸡血藤
- 鹿筋
- 岩乌头
- 鹅掌楸
- 岗梅
- 矮杨梅果
- 蓝花棘豆
- 紫色翼萼
- 黑色鳞毛蕨根
- 三棱
- 蜗牛
- 鄂西粗筒苣苔
- 虻虫
- 核桃楸皮
- 西南金刚藤
- 羚羊角
- 紫荆木
- 麂子草
- 飞机草
- 梓树
- 长梗排草
- 桑螵蛸
- 麦撇花藤
- 红色新月蕨
- 小朝天罐
- 紫楠
- 化香树叶
- 峨参叶
- 黄花山柰
- 角螺厣
- 紫玉簪根
- 紫杉
- 马刀
- 蒜梗
- 香橼根
- 冷蕨子草
- 紫花一炷香
- 紫燕草
- 紫荆根皮
- 紫荆皮
- 水飞蓟
- 南岭黄檀
- 白刺花叶
- 蚕蛹
- 五香血藤
- 乌蔹莓五加
- 白龙穿彩
- 陀罗紫菀
- 杉寄生叶
- 云南五叶参
- 双参
- 马鹿花
- 血人参
- 粟奴
- 生姜皮
- 黄果茄
- 蟋蟀
- 野苋子
- 石脑油
- 羊吊钟
- 涩草
- 斩龙草
- 竹叶艾
- 大黄
- 蒺藜苗
- 白兰花
- 鳜鱼
- 黄桷浆
- 蜻蜓
- 獐耳细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