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酒草
《中华本草》:白酒草
拼音注音
Bái Jiǔ Cǎo
别名
刀口药、酒药草、小白酒草、石青菜、毛青菜、毛柴胡、山地菊菊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白酒草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nyza japonica (Thunb.) Less. [Erigeron japonicum Thunb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白酒草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,高30cm左右。茎直立,少分枝,全株被长柔毛或粗毛。单叶互生;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3-5cm,宽1-2cm,先端急尖,边缘有锯齿,两面被长柔毛;基生叶具短叶柄,茎生叶无柄半抱茎。头关花序数个宇航局集成伞房状,稀单生;总苞钟状;总苞片2-3层,边缘膜质;缘花雌性,2至多层,有小舌片或成丝状,带紫色;两性花筒状,黄色。瘦果小,扁,有2-5棱;冠毛1层毛状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草丛中或林缘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地上部分含劲直假酸(strictic acid),5,7-二羟基-3,8,4′-三甲氧基黄酮(5,7-dihydroxy-3,8,4′-trimethoxyfla-vone),对映-2β-羟基-15,16-环氧-3,13(16),14-克罗三烯-18-酸[ent-2β-hydroxy-15,16-epoxy-3,13(16),14-clerodatrien-18-oicacid]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止痛;祛风化痰。主肋膜炎;肺炎;咽喉肿痛;小儿惊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白酒草
别名
山地菊、假蓬、酒药草、小白酒草
来源
菊科白酒草Conyza japonica (Thunb.) Less.,以根入药。
生境分布
福建、台湾、广西、广东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。
性味
辛、微苦,平。
功能主治
消炎镇痛,祛风化痰。主治肋膜炎,小儿肺炎,喉头炎,小儿惊风。
用法用量
3~5钱,小儿酌减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暨豚
- 调经草
- 变异鳞毛蕨
- 桐叶千金藤
- 屈头鸡根
- 野决明
- 百里香
- 扁轴木
- 天萝水
- 天青地白
- 柏根白皮
- 白金果榄
- 百味参
- 强壮莲座蕨
- 田野卷耳
- 硬皮马勃
- 条叶猪屎豆
- 银朱
- 墙草根
- 枪刀菜根
- 云木香
- 云芝
- 土密树
- 土红苓
- 千只眼
- 千脚虫
- 越南樟皮
- 苔菜
- 野桂皮
- 盐麸叶
- 土远志
- 土香薷
- 土黄连
- 白降丹
- 土碎补
- 土蜂
- 白三百棒
- 桃胶
- 裕民贝母
- 秃叶红豆树
- 野丁香
- 菟葵
- 祁连山圆柏
- 太白贝母
- 一口红
- 白云瓜皮
- 百解藤
- 白绿叶果实
- 巴戟天
- 土黄芩
- 野黄皮
- 百花锦蛇
- 白毛藤
- 白花油麻藤
- 七角枫
- 白接骨
- 北丝石竹
- 白独活
- 土荆皮
- 眼子菜
- 白花丁香
- 斑鸠占
- 芋梗
- 药用小阴地蕨
- 药绿柴
- 枪刀药
- 白茅花
- 羽叶丁香
- 宽叶杜香
- 血当归
- 田螺厣
- 云南蕊木
- 八角枫根
- 土党参
- 缘毛筋骨草
- 扁竹测
- 野草香
- 白九股牛
- 云南双盾木
- 白木耳
- 假茼蒿
- 天罗水
- 桃奴
- 百解马兜铃
- 云南柴桂
- 台湾牛奶菜
- 巴东岩白菜
- 白芥子
- 白螺蛳壳
- 秦岭冷杉
- 益智
- 野樱桃
- 荞麦秸
- 变叶榕
- 野苦荬菜
- 白苏
- 野西瓜苗
- 野鸡脑
- 百药煎
- 布狗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