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酒草
《中华本草》:白酒草
拼音注音
Bái Jiǔ Cǎo
别名
刀口药、酒药草、小白酒草、石青菜、毛青菜、毛柴胡、山地菊菊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白酒草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nyza japonica (Thunb.) Less. [Erigeron japonicum Thunb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白酒草 一年或二年生草本,高30cm左右。茎直立,少分枝,全株被长柔毛或粗毛。单叶互生;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3-5cm,宽1-2cm,先端急尖,边缘有锯齿,两面被长柔毛;基生叶具短叶柄,茎生叶无柄半抱茎。头关花序数个宇航局集成伞房状,稀单生;总苞钟状;总苞片2-3层,边缘膜质;缘花雌性,2至多层,有小舌片或成丝状,带紫色;两性花筒状,黄色。瘦果小,扁,有2-5棱;冠毛1层毛状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草丛中或林缘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地上部分含劲直假酸(strictic acid),5,7-二羟基-3,8,4′-三甲氧基黄酮(5,7-dihydroxy-3,8,4′-trimethoxyfla-vone),对映-2β-羟基-15,16-环氧-3,13(16),14-克罗三烯-18-酸[ent-2β-hydroxy-15,16-epoxy-3,13(16),14-clerodatrien-18-oicacid]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止痛;祛风化痰。主肋膜炎;肺炎;咽喉肿痛;小儿惊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白酒草
别名
山地菊、假蓬、酒药草、小白酒草
来源
菊科白酒草Conyza japonica (Thunb.) Less.,以根入药。
生境分布
福建、台湾、广西、广东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。
性味
辛、微苦,平。
功能主治
消炎镇痛,祛风化痰。主治肋膜炎,小儿肺炎,喉头炎,小儿惊风。
用法用量
3~5钱,小儿酌减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合掌草
- 兰草
- 白毛鹿茸草
- 葎草果穗
- 大香附子
- 杜鹃花叶
- 海萝
- 水黄花
- 枕材
- 野席草根
- 三铃子
- 夏枯草露
- 野菊
- 小石松
- 轮环藤
- 秀丽槭
- 玉溪天仙藤
- 唐古特青兰
- 毛桤
- 黄连
- 水梨藤
- 番石榴树皮
- 小叶买麻藤
- 同形鳞毛蕨
- 异型莎草
- 猪鬃草
- 钝齿青荚叶
- 金爪儿
- 向日葵子
- 金花菜
- 马扫帚
- 黄金凤
- 浮尸草
- 孝扇草根
- 木蜡树叶
- 玉帘
- 蚱蜢
- 狗毛草
- 番石榴
- 大母猪藤
- 海尼豆瓣绿
- 木竹子油
- 肉桂油
- 紫金沙
- 小叶眼树莲
- 西藏鸡爪草
- 水毛射
- 白兰花叶
- 甜瓜皮
- 散血莲
- 黄瓜霜
- 虎石头
- 小苦参
- 乌骨麻
- 草苁蓉
- 两色乌头
- 路路通
- 岩豆根
- 白茎鸦葱
- 雀麦米
- 小红袍
- 丰花草
- 枸骨树皮
- 白僵蚕
- 垂盆草
- 酒饼叶
- 南苜蓿
- 震天雷
- 白花灯笼
- 三面刀
- 万年柏
- 桂子
- 节瓜
- 黄泡子
- 海龙
- 葛藟叶
- 大管
- 象牙草
- 礁膜
- 鲤鱼脑
- 石楠
- 大枣
- 冬虫夏草
- 狗蚁草
- 白千层皮
- 丁香油
- 毛稔
- 荠苨
- 桐油
- 山黄豆藤
- 野漆树叶
- 白薇
- 大昏头鸡
- 槐叶苹
- 筋藤
- 一窝鸡
- 葛粉
- 三棱
- 菾菜根
- 小石仙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