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日草
《中华本草》:百日草
拼音注音
Bǎi Rì Cǎo
别名
十姊妹、火毡花、对叶菊、步步登高、节节高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百日菊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Zinnia elegans Jacq.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鲜用或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夏日菊 一年生草本,高30-100cm。茎直立,被糙毛工长硬毛。叶对生;无柄;叶片宽卵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,长5-10cm,宽2.5-5cm,全缘,基部稍心形抱茎,两面粗糙,下面必被短糙毛,基出3脉。头状花序径5-6.5cm,单生枝端,无中空肥厚的花序梗;总苞宽钟状,总苞片多层,宽卵形或卵状椭圆形,外层长约5mm,内层长约10mm,边缘黑色;托片上端有延伸的附片,附片紫红色,流苏状三角形;舌产太花深红色、玫瑰色、紫堇色或白色,舌片倒卵圆形,先端2-3齿裂或全缘,上面被短毛,下在被长柔毛;和状花黄色或橙色,长7-8mm,先端裂片卵状披针形,上面被黄褐色密茸毛。雌花瘦果倒卵圆形,长6-7mm,宽4-5mm,扁平,腹面正中和两侧边缘各有1棱,先端截形,基部狭窄,被密毛;和状花瘦果倒卵状楔形,长7-8mm,宽3.4-4mm,极扁,被疏毛,先端有短齿。花期6-9月,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原产墨西哥。现全国各地多有栽培,有时逸主野生。
化学成分
1.从叶中分得哈阿格百日菊内酯(haageano-tide)。[br]2.花中分得山柰酚-3-O-β-D-葡萄糖甙(kaempferol-3-O-β-D-glucoside),槲皮素-3-O-β-D-葡萄糖甙(quercetin-3-O-β-D-gluco-side),芹菜素-7-O-β-D-葡萄糖甙(apigenin-7-O-β-D-glucoside),芹菜素-4′-O-β-D-葡萄糖甙(apigenin-4′-O-β-D-glucoside),山柰酚-3-木糖甙-7-葡萄糖甙(kaempferol-3-xyloside-7-glucoside),木犀草素-7-葡萄糖甙(luteolin-7-glucoside),乙酰化的矢车菊素-3,5-二葡萄糖甙(acetylated cyanidin-3,5-diglucoside),乙酰化的蹄纹天竺素3,5-二葡萄糖甙(acetvlated pelargonidin-3,5-digluco-side)。[br]3.种子油的主要成分为棕榈酸(palmitic acid)22.3%,硬脂酸(stearic acid)3.8%,油酸 (Oleic acid )39.7%和亚油酸 (linoleicacid)25.2% 。另报道含有皂甙类(saponins)化合物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;利湿;解毒。主湿热痢疾;淋证;乳痈;疖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知审理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百日草
来源
菊科百日草Zinnia elegans Jacq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长江流域各省有栽培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尿。主治痢疾,淋症,乳头痈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;外用鲜品适量,捣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牛心果
- 中华石龙尾
- 獭肝
- 河口莲座蕨
- 猪蓼子草
- 滇白药子
- 景天花
- 山黑柳
- 野蘑菇
- 阿尔泰瑞香
- 檵花
- 川乌
- 山漆树
- 秋海棠花
- 柱果木榄叶
- 广东升麻
- 驴蹄
- 鬼羽箭
- 掌裂蟹甲草
- 相思子根
- 蜇虫
- 金钱参
- 贯众
- 栗壳牛肝菌
- 湖瓜草
- 榛子花
- 风箱树
- 哈蟆油
- 枕材
- 铁藤根
- 铁罗伞
- 接骨紫菀
- 白蜡花
- 板蓝根
- 蘘荷子
- 九层风
- 核桃仁
- 海蛤壳
- 大叶菜
- 乌榄根
- 罗浮柿
- 芦竹根
- 矮脚苦蒿
- 黄荆叶
- 破布木
- 东方蝾螈
- 马唐
- 蓝锡莎菊
- 标杆花
- 糯芋
- 红筷子
- 薤叶
- 合掌消
- 西红花
- 环草
- 青叶苎麻根
- 黑沙蒿子
- 蚌兰花
- 皂角刺
- 苍耳囊虫
- 桦革裥菌
- 过江龙
- 铁轴草
- 吊灯笼
- 黄心果
- 黄连
- 山高粱
- 脆蛇
- 鸡油菌
- 香槁树
- 福建柏
- 大荃麻
- 马蝗果
- 狐狸尾
- 牛抄藤
- 狮子尾
- 北沙参
- 山合香
- 红叶木姜子根
- 八仙过海
- 香石藤叶
- 合树菌
- 野亚麻
- 簇生卷耳
- 酸模叶橐吾
- 土党参
- 木鳖子根
- 金爪儿
- 乌桕子
- 云杉球果
- 黎罗根
- 铁箍散
- 罗勒根
- 山麻杆
- 柏树
- 多齿蹄盖蕨
- 羽叶三七
- 拘那花
- 双肾参
- 饺剪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