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日草
《中华本草》:百日草
拼音注音
Bǎi Rì Cǎo
别名
十姊妹、火毡花、对叶菊、步步登高、节节高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百日菊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Zinnia elegans Jacq.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鲜用或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夏日菊 一年生草本,高30-100cm。茎直立,被糙毛工长硬毛。叶对生;无柄;叶片宽卵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,长5-10cm,宽2.5-5cm,全缘,基部稍心形抱茎,两面粗糙,下面必被短糙毛,基出3脉。头状花序径5-6.5cm,单生枝端,无中空肥厚的花序梗;总苞宽钟状,总苞片多层,宽卵形或卵状椭圆形,外层长约5mm,内层长约10mm,边缘黑色;托片上端有延伸的附片,附片紫红色,流苏状三角形;舌产太花深红色、玫瑰色、紫堇色或白色,舌片倒卵圆形,先端2-3齿裂或全缘,上面被短毛,下在被长柔毛;和状花黄色或橙色,长7-8mm,先端裂片卵状披针形,上面被黄褐色密茸毛。雌花瘦果倒卵圆形,长6-7mm,宽4-5mm,扁平,腹面正中和两侧边缘各有1棱,先端截形,基部狭窄,被密毛;和状花瘦果倒卵状楔形,长7-8mm,宽3.4-4mm,极扁,被疏毛,先端有短齿。花期6-9月,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原产墨西哥。现全国各地多有栽培,有时逸主野生。
化学成分
1.从叶中分得哈阿格百日菊内酯(haageano-tide)。[br]2.花中分得山柰酚-3-O-β-D-葡萄糖甙(kaempferol-3-O-β-D-glucoside),槲皮素-3-O-β-D-葡萄糖甙(quercetin-3-O-β-D-gluco-side),芹菜素-7-O-β-D-葡萄糖甙(apigenin-7-O-β-D-glucoside),芹菜素-4′-O-β-D-葡萄糖甙(apigenin-4′-O-β-D-glucoside),山柰酚-3-木糖甙-7-葡萄糖甙(kaempferol-3-xyloside-7-glucoside),木犀草素-7-葡萄糖甙(luteolin-7-glucoside),乙酰化的矢车菊素-3,5-二葡萄糖甙(acetylated cyanidin-3,5-diglucoside),乙酰化的蹄纹天竺素3,5-二葡萄糖甙(acetvlated pelargonidin-3,5-digluco-side)。[br]3.种子油的主要成分为棕榈酸(palmitic acid)22.3%,硬脂酸(stearic acid)3.8%,油酸 (Oleic acid )39.7%和亚油酸 (linoleicacid)25.2% 。另报道含有皂甙类(saponins)化合物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;利湿;解毒。主湿热痢疾;淋证;乳痈;疖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知审理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百日草
来源
菊科百日草Zinnia elegans Jacq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长江流域各省有栽培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尿。主治痢疾,淋症,乳头痈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;外用鲜品适量,捣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水晶鱼
- 石山花椒
- 莲须
- 狗脚草根
- 大马蓼
- 蚕豆荚壳
- 水杨柳
- 石胆草
- 石榴根
- 徐长卿
- 带叶报春花
- 矮卫矛
- 石腊竹
- 天竺桂
- 红粘谷
- 白蒿
- 藏丁香
- 钝齿青荚叶
- 跌破勒
- 大唇香科科
- 壶卢子
- 全叶青兰
- 鸡内金
- 峨眉耳蕨
- 红郎伞
- 红花月见草
- 石上开花
- 黑老虎
- 了哥王
- 罗伞树
- 鲤鱼齿
- 太白小紫菀
- 柠条根
- 漆叶
- 樟脑
- 岩蒿
- 蚬壳
- 纤枝山柑
- 牛黄
- 银叶柳
- 水苋菜
- 子楝树叶
- 米百合
- 多足蕨
- 珊瑚
- 心叶兔耳风
- 水菇里
- 对叶榕
- 待宵草
- 大飞扬
- 水朝阳草
- 对叶百部
- 大马哈鱼籽
- 大黄茎
- 半边苏
- 水芙蓉
- 大叶井口边草
- 大麦奴
- 水苦荬
- 野豇豆
- 打箭菊
- 三加皮
- 细叶大戟
- 大叶白头翁
- 大叶香荠菜
- 满江红
- 木香花
- 大麦秸
- 石榴叶
- 石楠叶
- 云南小膜盖蕨
- 双肾藤
- 沙生风毛菊
- 梅花刺根
- 细辛
- 蛤蜊粉
- 台湾三颗针
- 羊角桃
- 蚕豆壳
- 竹卷心
- 美脉藁本
- 石豇豆
- 半圆盖阴石蕨
- 粟芽
- 母菊
- 驴蹄
- 水白蜡
- 腺毛金星蕨
- 石通
- 猫须草
- 胡荽
- 胡桃根
- 荞麦叶
- 滇南冠唇花
- 藏山药
- 红背酸藤
- 木蜡树叶
- 杯苋根
- 草玉梅
- 红线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