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毛风毛菊
《中华本草》:长毛风毛菊
拼音注音
Zhǎnɡ Máo Fēnɡ Máo Jú
英文名
Leaf of Pilose Combretum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长毛风毛菊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ussurea hieracioides Hook. F. [S. uillosa Franch.]采收和储藏:8-9月采收,洗净,晾干。
原形态
长毛风毛菊 多年生草本,高10-20cm。根茎肥厚,顶端密被膜质残存叶柄;茎被白以长柔毛。基生叶莲座状,长圆状倒披针形或椭圆形,长5-16cm,宽2-3cm,先端稍尖,基部狭楔形下延成具翅的短柄,全缘或有不明显的粗齿,两面被疏长柔毛或仅叶缘有睫毛;茎生叶1-3,条形,无柄。头状花序,单生茎顶,直径2-3.5cm;总苞卵状钟形,长约2cm;总苞片3层,全部或边缘紫色,基部密被长柔毛,外层卵状披针形,内层条形,3层,绿黄色;托片长短不等;小花管状,紫色,长达2cm。瘦果圆柱状,长3-4cm,冠毛污白色,外层短,糙毛状,内层羽毛状。花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500-5200m的高山草坡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、青海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涩;性寒
功能主治
泻水逐饮。主水肿;腹水;胞腔积液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苦、涩,性寒。有逐水的功能。用于各种水肿。分布于甘肃西部、青海、湖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兰花石参
- 地棠花
- 鸭皂树根
- 蜘蛛抱蛋
- 紫背天葵草
- 穿山龙
- 黑血藤
- 狗枣子
- 树扁竹
- 鸭舌头
- 黄连
- 风毛菊
- 鳙鱼
- 藏青杠
- 玉簪
- 绿茎槲寄生
- 野辣烟
- 柏子仁
- 桂子
- 短毛熊巴掌
- 蝴蝶花
- 石耳
- 鳕鱼
- 天雄
- 南枳椇
- 桑根
- 螃蟹脚
- 清风藤
- 绵羊角
- 鹰爪莲
- 七叶薯
- 长果荜茇
- 土黄连
- 华东瘤足蕨
- 石芥菜
- 竹黄
- 番石榴
- 剪刀股
- 船形乌头
- 鸭皂树皮
- 滴滴花
- 大夜关门根
- 对叶油麻根
- 荷叶蒂
- 荷蒂
- 赤翅蜂
- 苹
- 关白附子
- 老虎须
- 九节风
- 瑞香狼毒
- 金剪刀
- 山梅花根皮
- 马桑根
- 虾蟆胆
- 雪山鼠尾草
- 马铃根
- 牛奶树
- 假蒟叶
- 鸡尾木
- 草木王
- 秋葵
- 野木瓜果
- 黑红菇
- 爬山虎
- 凤凰衣
- 婆罗门皂荚
- 砖子苗
- 野扁豆
- 黄背草苗
- 广西莲座蕨
- 石南
- 黄栎
- 雀瓮
- 鸡蛋壳
- 大叶马尾连
- 红辣槁树皮
- 夏枯草露
- 蚯疽草
- 路旁菊
- 黄毛山牵牛
- 桃枝
- 山莨菪
- 鳣鱼
- 滇地黄连
- 蓑草根
- 血水草
- 芭蕉头
- 雄黄
- 木天蓼根
- 东风菜
- 蒲种壳
- 地黄连
- 钻秆虫
- 山龙眼
- 圣罗勒
- 糖橘红
- 广防己
- 母菊
- 山郎木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