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施舌
《中华本草》:西施舌
拼音注音
Xī Shī Shé
别名
车蛤、沙蛤、土匙
英文名
cockle
出处
出自《本草从新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蛤蜊科动物西施舌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ctraantiquata Spengler采收和储藏:四季均可采捕,捕得后入沸水中烫过,取肉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西施舌,贝壳略呈三角形,质薄而脆,一般壳长51-69mm,壳高42-58mm,壳宽26-36mm;大者壳长88mm,壳高75mm,壳宽47mm,壳顶位于背缘中央稍靠前方,壳顶前方略凹,后方背缘略凸,前后缘夹角90°。小月面近椭圆形,楯面狭长,披针形,壳表黄褐色,壳皮平滑发亮。生长线明显;细密而均匀,无放射肋。壳顶部淡紫色。壳内面淡蓝紫色,顶部色较深,大的个体比小的颜色较淡。外韧带小,黄褐色;内韧带发达,棕黄色。铰合部较宽,左壳主齿1枚,呈人字形;右壳主齿2枚,呈八字形。前后侧齿均呈薄片状,左壳单片,右壳双片,两壳中间形成一狭沟。外套痕明显,外套窦宽而浅,半圆形。前闭壳肌痕略呈长方形,背缘延长呈带状;后闭壳肌痕略大,近圆形。足舌状,甚发达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潮间带下区及浅海沙滩,埋栖深度60-70mm,繁殖季节为春、夏季间。资源分布:我国沿海均有分布,为习见种。现已进行人工养殖。
化学成分
全体含蛤蜊素(mactin)A,蛤蜊素B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平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滋阴养血,清热凉肝。。主肝肾服虚;腰膝酸重;目赤;消渴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30-50g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从新》:补阴,益精,润脏腑,止烦渴。2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开胃,滋液养心,清热息风,凉肝明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西施舌
拼音注音
Xī Shī Shé
别名
车蛤(《闽部疏》),土匙、沙蛤(《闽中海错疏》)。
出处
《本草从新》
来源
为蛤蜊科动物西施舌的肉。在朔、望大潮期间,到海滨采捕。
原形态
贝壳2片,大形,质薄,略成三角形,长约5~7厘米,高度为长度的4/5,宽度约为长度的1/2。壳顶位于贝壳背缘中部稍靠前方,高出背缘,其前方略凹,后方较为凸出,腹面边缘圆。小月面近于椭圆形,椐面狭长,呈披针状。贝壳表面平滑,具有黄褐色发亮的外皮,生长纹细密而显明。壳顶淡紫色,腹面黄褐色,贝壳内面淡紫色。铰合部较宽,左壳主齿1枚,呈人字形。右壳主齿2枚,呈八字形;前后侧齿发达,呈薄片状,左壳1枚,右壳2枚。外韧带小,黄褐色,内韧带极发达,棕黄色。外套痕显明,外套窦浅,呈半圆形。前闭壳肌痕略成方形,背缘延长呈带状,后闭壳肌痕卵圆形。足舌状,肌肉发达。
生境分布
生活于浅海泥沙滩。我国沿海均有分布。
性味
《本草从新》:"甘咸,平。"
功能主治
滋阴养液,清热凉肝。
①《本草从新》:"补阴,益精,润脏腑,止烦渴。"
②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开胃,滋液养心,清热息风,凉肝明目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虾子花
- 石膏
- 西洋菜干
- 西红柿
- 锈钉子
- 西藏花椒种子
- 蚬壳
- 西瓜根叶
- 血水草
- 血水草根
- 西桦
- 西瓜
- 锡生藤
- 虾子花叶
- 蠵龟血
- 西南菝葜
- 血盘草
- 血经草
- 锈毛络石
- 虾壳钱
- 西伯利亚青兰
- 西藏角蒿
- 象牙草
- 蟹
- 血风藤
- 西南槐树
- 西南水芹
- 西藏花椒
- 象胆
- 虾须草
- 蝎子草
- 西洋参
- 西藏凹乳芹根
- 蟹壳
- 蠵龟筒
- 锡
- 虾须豆
- 西北莸
- 西南金刚藤
- 象肉
- 辛参
- 白猪栗根
- 槐根
- 西南卫矛
- 豨莶根
- 血余
- 豨莶
- 血余炭
- 血党
- 西藏野花椒
- 血桐
- 西瓜皮
- 血满草
- 血藤
- 西南石梓
- 臭草
- 西南小阴地蕨
- 血沟丹
- 西番莲
- 血叶兰
- 蟹爪兰
- 血榧
- 血见愁老鹳草
- 豨莶草
- 锡兰肉桂
- 杏花
- 血竭
- 臭梧桐子
- 西藏桃叶珊瑚根
- 河蚌
- 西藏花木通
- 西藏凤仙花
- 西藏水黄连
- 西藏土连翘
- 蟹爪
- 西藏点地梅
- 西南毛莨
- 西藏酸模
- 西藏桃叶珊瑚果
- 西藏马先蒿
- 西藏野樱桃
- 血见愁
- 西藏鸡爪草
- 西藏桃叶珊瑚叶
- 树韭菜
- 皂角菌
- 向日葵茎髓
- 野芫荽
- 大金发藓
- 通骨消
- 鸡爪簕
- 鸡蛋花
- 水榕木根
- 钮子药
- 乌骨鸡
- 天竹黄
- 牦牛角
- 金顶蘑
- 葛根
- 钩藤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