酸藤果
《中华本草》:酸藤果
拼音注音
Suān Ténɡ Guǒ
别名
酸强子、酸藤头、信筒子、咸酸果
出处
出自《南宁市药物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紫金牛科植物酸藤子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mbelia laeta(L.) Mez[Samara laetaL.;Myrsine laeta A.DC.采收和储藏: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蒸熟,晒干。
原形态
攀援灌木或藤本,稀小灌木,长1-3m。叶互生;叶柄长5-8mm;叶片坚纸质,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,长3-4cm,宽1-1.5cm,稀长达7cm,宽2.5cm,先端圆形、钝或微凹,基部楔形,全缘,背面常有薄白粉,中脉隆起,侧脉不明显。总状花序,腋生或侧生,生于前年无叶枝上,长3-8mm,被细微柔毛,有花3-8朵,基部具1-2轮苞片;花梗长约1.5mm,有时被微柔毛,小苞片钻形或长圆形,具缘毛,通常无腺点;花4数,长约2mm;花萼基部连合达1/2和1/3,等片卵形或三角形,先端急尖,具腺点;花瓣白色或带黄色,分离,卵形或长圆形,先端圆形或钝,长约2mm,具缘毛,里面密被乳头状突起,具腺点;雄蕊在雌花中退化,在雄花中略超出花瓣,基部与花瓣合生,花丝挺直,花药背部具腺点;雌蕊在雄花中退化,在雌花中较花瓣略长,子房瓶形,花柱细长,柱头扁平或几成盾状。果球形,直径约5mm,腺点不明显。花期12月至翌年3月,果期4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-1800m的草丛、灌丛或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浆果圆球形,熟时红色或紫黑色,干后黑褐色,直径5-6mm,平滑,或有纵皱宿条纹和少数腺点。气微,味酸,甜。
性味
甘;酸;性平
功能主治
补血;收敛止血。主血虚;齿龈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复方
治胃酸缺乏,齿龈出血: 鲜酸藤果二至三钱。水煎服。(性味以下出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酸藤果
拼音注音
Suān Ténɡ Guǒ
别名
酸蔃子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酸藤头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南宁市药物志》
来源
为紫金牛科植物酸藤果的果实。夏季采收,蒸熟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落叶藤状灌木或藤本,高1~3米。枝灰色或褐红色,秃净。单叶互生;纸质;倒卵形至狭矩圆形,长3~6厘米,宽1~2厘米,先端钝或浑圆,基部楔尖,全缘,两面秃净;叶柄长约5毫米。花单性异株;稠密的总状花序侧生或腋生;花序长5~10厘米,有花3~8朵;花柄长约2毫米;萼片4裂,卵形,秃净;花瓣4,白色,卵形或矩圆形,先端钝或浑圆,外面秃净,内面有粉状小突点;雄蕊4,在雄花中长于花瓣2倍以上,花药卵形或肾形,背无腺点;子房在雄花中退化,在雌花中球形或卵形,花柱圆柱形,柱头头状。小浆果球形,径约5毫米,熟时暗红色,花期春季。
本植物的根及枝叶(酸藤木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或村旁。分布我国南部。
性味
酸甘,平。
功能主治
强壮补血。治胃酸缺乏,食欲不振。
复方
治胃酸缺乏,齿龈出血:鲜酸藤果二至三钱。水煎服。(性味以下出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骑马参
- 阔叶水竹叶
- 青榨槭
- 荜茇根
- 鳝鱼皮
- 轻粉
- 补血草
- 蛇迷草
- 广豆根
- 醉马草
- 桂竹糖芥
- 苦荞头
- 荸荠
- 十三年花
- 黍根
- 鮧鱼鳔
- 鼋胆
- 青棉花藤根
- 鳝鱼头
- 苦瓜根
- 苎花
- 铅粉
- 雀
- 青竹蛇
- 酥油
- 鸭舌草
- 腊梅
- 蜘蛛七
- 蚌肉
- 鹰眼睛
- 蜀五加
- 黔桂醉魂藤
- 鲨鱼骨
- 蚱蝉
- 鼠胆
- 鱼鹰骨
- 鹰不扑
- 苦茄
- 鸨油
- 鸭
- 蚌
- 阔叶十大功劳
- 鼠
- 鞭打绣球
- 峨眉半边莲
- 米仔兰花
- 鹤骨
- 蛇婆子
- 鸭皂树皮
- 蚌壳草
- 苦茶叶
- 豹子眼睛花
- 苦丁
- 铅丹
- 薜荔根
- 蝗虫
- 剪草
- 鹿寿草
- 菝葜叶
- 牛目椒
- 凌霄
- 糠油
- 苦楝叶
- 秋海棠花
- 青蒿露
- 青娘子
- 酸枣仁
- 白螺蛳壳
- 秧青
- 乌蔹莓
- 蛤蟆草
- 刺梨根
- 苦碟子
- 桃耳七
- 薄荷
- 龙齿
- 蛇莓根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草果药
- 鼠矢枣
- 漆树根
- 石彭子
- 败酱草
- 三尖杉根
- 蛇藤
- 鸭脚木根
- 青活麻
- 薄雪草
- 黄秋葵根
- 异叶青兰
- 苦豆子
- 耳叶排草
- 三点金草
- 三叶委陵菜根
- 庐山石韦
- 白花猪母菜
- 假辣蓼
- 狭眼凤尾蕨
- 散血芹
- 苦瓠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