酸浆菜
《中华本草》:酸浆菜
拼音注音
Suān Jiānɡ Cài
别名
鹿蹄叶
出处
出自《陕西中草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山蓼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Oryia digyna(L.)Hill[Rumex digynusL.;Oxyria reniformis Hook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间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5-40cm。茎直立。基生叶有长柄;叶片肾形或近圆形,长1.5-3cm,宽2-4cm,先端圆钝,基部宽心形,全缘,无毛;茎上的叶通常退化,仅存膜质托叶鞘,有时有l-2个小叶。花序圆锥状,顶生,长10-20cm;花梗细长,中下部有关节;花两性,2-6朵簇生于一膜质苞内,淡绿色;花被4片,成2轮,果时内轮花被片稍增大,倒卵形,外轮花被片较小;雄蕊6,与花被片近等长;花柱2,柱头画笔头状,弯向两侧。瘦果扁平,边缘有膜质翅,先端凹陷,翅淡红色。花、果期6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高山地区的山坡草地或山谷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吉林、陕西、青海、新疆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酸浆菜地上部分含大量咖啡酸(caffeic acid)及少量绿原酸(chlorogenic acid),丰富的维生素(vitamin)C及胡萝卜素(carotene),根茎含大量鞣质。
性味
味酸;性凉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舒肝。主肝气不舒;肝炎;坏血病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酸浆菜
拼音注音
Suān Jiānɡ Cài
别名
山蓼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蓼科植物肾叶山蓼的全草。夏、秋间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5~30厘米。茎直立。叶常簇生基部,具长柄;叶片肾形,长1.5~3厘米,宽2~4厘米,顶端圆钝,基部宽心形,全缘或微波状;茎上的叶常退化,仅存膜质托叶鞘,有时有1~2小叶。圆锥花序顶生,花梗细长;花小,两性,淡绿色,花被片4,成两轮,结果时内轮花被片稍增大,倒卵形;雄蕊6;花柱2。瘦果扁圆形,边缘有膜质翅,顶端凹陷,翅淡红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高山地区的山坡或山谷。分布吉林、陕西、青海、四川、云南和西藏等地。
性味
酸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。治肝气不舒,肝炎,坏血病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4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鼠脂
- 白花岩青兰
- 菩提香
- 青天葵
- 蛇头草
- 檀根
- 戎盐
- 钓竿柴
- 香苏草
- 青风藤
- 珂
- 胎生铁角蕨
- 鹬肉
- 紫藤根
- 番石榴皮
- 麦冬
- 紫丁香
- 鼠妇
- 白杨枝
- 紫藤
- 马肝
- 赛番红花
- 短毛熊巴掌
- 田螺壳
- 通天草
- 铁丝灵仙
- 白花丹
- 过山青
- 扁竹根
- 蛇退步
- 酸模
- 白牛胆
- 苹婆
- 白鸭肉
- 小红藤
- 踏膀药
- 雪乌
- 白千层皮
- 甜草
- 白桂
- 八角茴香
- 白叶不翻
- 白叶瓜馥木
- 白果叶
- 扁藤
- 粘毛鼠尾草果
- 白杨树根皮
- 茸毛木蓝
- 白粱米
- 端哼
- 紫椿
- 八角枫叶
- 紫薇皮
- 迭裂黄堇
- 紫背黄芩
- 糖荠
- 白栎蔀
- 白粉藤
- 抱树莲
- 鲨鱼胎
- 麝香
- 斑杖
- 铜棒锤
- 白土茯苓
- 白榔皮
- 透骨香
- 白花蛇头
- 紫云菜
- 入地金牛
- 酸枣根皮
- 白千层
- 甜瓜皮
- 瑞苓草
- 白石脂
- 变色红菇
- 雄鸡口涎
- 通天蜡烛
- 铁骨银参
- 菟丝子
- 一口红
- 白花菜子
- 桃儿七
- 冰糖草
- 人乳汁
- 藕蔤
- 八角莲
- 田基黄
- 瑞香
- 巴巴花
- 条裂山莴苣
- 田螺
- 白花灰毛槐树
- 白丁香
- 铁脚草
- 蛇葡萄根
- 鹈鹕嘴
- 白婆婆纳
- 白子菜
- 通城虎
- 桐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