鼠脂
《中华本草》:鼠脂
拼音注音
Shǔ Zhī
英文名
Mouse fat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鼠科动物褐家鼠和黄胸鼠的脂肪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Rattus norvegicus Berkenhout2.Rattus flavipectus Milne-Edwards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捕捉,捕后去皮,剖腹取脂。
原形态
1.褐家鼠,体长15-22cm,体重72-290g。耳短而厚,前折不能遮眼。尾明显短于体长,前足4趾,后足5趾,均具爪,后足长3.5-4cm。雌性乳数6对。被毛粗糙,背部棕褐色或灰褐色,杂有许多黑长毛,毛基深灰色,毛尖棕色。腹面苍灰色,略带一此致乳黄色。足背苍白色。尾毛两色,上面黑褐色,下面灰白色。尾部鳞片组成的环节明显,鳞片的基部和有白色和褐色的细毛。2.黄胸鼠,体长13.5-18cm,体重74-134g。尾细且超过体长。体形较褐家鼠细长,耳壳溥而长,向前折可盖住眼。前、后足细长,分别为4趾和5趾,均具爪。乳头胸部2对,鼠蹊部3对,个别6对,即在腹部增加1对。背毛棕褐色,毛基深灰。腹毛灰黄色,毛基浅灰色,在胸部毛色更黄,有时具一块白斑。前足背的中央毛灰褐色,四周灰白色,而后足背为白色。尾上下全为暗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栖息于住宅、阴沟、草堆、田埂、作物地及河溪堤岸等处。 杂食性。好啃咬衣物、家具和雏禽。活动多在夜间,以午夜最活跃。2.栖息于屋内,也活动于野外的农田。当作物成熟时,吸时则迁至田间。杂食必,几食一切物品。资源分布:1.分布几遍全国。2.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肺;肾经
功能主治
解毒疗疮;祛风透疹。主疮毒;风疹;烫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适量,煎汤;或煨肉。外用:适量,涂敷,或滴耳。
复方
治耳聋: 鼠脂半合,青盐一钱,地龙一条(系头,捻取汁)。以鼠脂、地龙汁调青盐,温过,绵蘸之,即侧卧,捻滴耳中。 (《圣惠方》滴耳鼠脂方)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图经》:主汤火疮。2.《纲目》:主耳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鼠脂
拼音注音
Shǔ Zhī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鼠科动物褐家鼠、黑家鼠等的脂肪油。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图经》:"主汤火疮。"
②《纲目》:"主耳聋。"
用法用量
涂敷或滴耳。
复方
治耳聋:鼠脂半合,青盐一钱,地龙-条(系头,捻取汁)。以鼠脂、地龙汁调青盐,温过,绵蘸之,即侧卧,捻滴耳中。(《圣惠方》滴耳鼠脂方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糯米团
- 蛇退步
- 赛番红花
- 酸模
- 鲨鱼胎
- 麝香
- 榧螺
- 牛口涎
- 东北埃蕾
- 冬葵根
- 大刺儿菜
- 南瓜花
- 大黄茎
- 南蛇竻苗
- 南蛇藤根
- 冬珊瑚
- 胆星
- 南蛇簕
- 大九股牛
- 乌豆根
- 单体蕊黄芪
- 大靛根
- 大乌金草
- 稗米
- 钮子七
- 五叶藤
- 酸浆根
- 酸猴儿
- 南方红豆杉
- 鲥鱼鳞
- 东北卫矛
- 大麦秸
- 冬瓜皮
- 尼泊尔鸢尾子
- 东北蛔蒿
- 飞天蠄蟧
- 西藏桃叶珊瑚果
- 空心柳
- 红皮
- 矮杨梅
- 睡菜根
- 碎米柴
- 海蚯蚓
- 岗梅
- 黑骨头
- 红毛七
- 地丁
- 广香藤
- 黑老虎
- 艾麻草
- 炙红芪
- 棕叶狗尾草
- 地牯牛
- 苦菜
- 过山风
- 过江龙
- 姜味草
- 大皂角
- 花叶九节木
- 檀香
- 大叶白纸扇
- 锯锯藤
- 鳗鲡鱼骨
- 老鼠吹箫
- 鸟不企
- 美商陆
- 棉子油
- 松香
- 石香葇
- 六月寒
- 红牛皮菜
- 黑阳参
- 垂花胡枝子
- 蜇虫
- 山椒草
- 木防己
- 苹婆
- 抓地龙
- 铁牛皮
- 凌霄花
- 石首鱼
- 南瓜
- 芦花
- 鲫鱼藤
- 党参
- 托里贝母
- 一匹草
- 饭团藤
- 血见愁
- 水泽兰
- 鹿筋
- 蜂胶
- 竹衣
- 灯盏细辛
- 总状土木香
- 喉痧药
- 鹅毛
- 黄杞
- 西藏角蒿
- 刺齿凤尾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