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叶排草
《中华本草》:耳叶排草
拼音注音
ěr Yè Pái Cǎo
别名
二郎箭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报春花科植物耳叶珍珠菜的根和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ysima chiaauriculata Hemsl.采收和储藏:夏季开花前采挖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40-60cm。全株无毛。茎直立,钝四棱形,通常上部分枝。叶对生,在茎上部有时互生;无柄;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或线形,长4-10cm,宽2-25mm,先端长渐尖或稍锐尖,基部耳状抱茎(茎上部叶有时基部圆形或钝),上面绿色,下面粉绿色,两面近边缘密生暗红色腺点,中肋在下面隆起,侧脉6-7对,纤细。总状花序稍疏松,生于茎端和枝端,因而构成圆锥花序状,长10-15cm;苞片钻形,与花梗等长或稍短;花梗长2-4(6)mm;花萼长3.5-4mm,5裂,分裂近达基部,裂片披针形,渐尖,边缘具缘毛;花冠白色,钟状,长5-6mm,基部合生部分长约1.5mm,5裂,裂片舌状长圆形,宽约1.5mm,常有暗紫色腺条;雄蕊内藏,5枚,花丝贴生至花冠裂片的基部,分离部分长约0.5mm,花药线形,长约1.2mm,药隔先端有红色粗腺体;子房无毛,花柱长约2mm。蒴果球形,直径约3mm。花期5-6月,果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-1600m的山坡阴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南部、湖北西部和四川东部。
性味
苦;涩;性平
功能主治
血消肿;止血。主跌打损伤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耳叶排草
别名
耳状珍珠菜、二郎箭
来源
报春花科耳叶排草Lysimachia auriculata Hemsl.,以根、根状茎入药。
生境分布
陕西。
性味
苦、涩,平。
功能主治
止血,活血,消肿。主治跌打损伤,刀伤等症。
用法用量
3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伞花绢毛菊
- 石龙子
- 砂漏芦根
- 独椒
- 裂叶堇菜
- 石龙芮子
- 大蒜
- 大发表
- 露蕊乌头
- 黄花远志
- 南方露珠草
- 蒙古马兰
- 小南木香
- 荜茇根
- 峨眉石凤丹
- 吊岩风
- 老虎俐
- 车桑仔
- 酸枣树皮
- 大树三台
- 痰药
- 毛脉柳叶菜
- 豆瓣绿
- 五加皮
- 直立百部
- 乌蛇皮
- 红药子
- 胡芦巴
- 紫背天葵草根
- 普陀南星
- 黄金菊根
- 紫竹根
- 铁树
- 甘蓝
- 豌豆
- 枇杷芋
- 刺蓼
- 龟肉
- 苦参
- 大叶子
- 甘蔗
- 麝肉
- 葫芦七
- 鲦鱼
- 岩豆
- 紫椴
- 鹅腿骨
- 斑蝥
- 兜兰
- 鱼藤
- 筀笋
- 蟛蜞
- 狗血
- 虎睛
- 狗心
- 猫肝
- 鸭涎
- 肉桂
- 石鳖
- 沙枣
- 庵闾子
- 牛至
- 虾蟆皮
- 麻楝
- 婆婆纳
- 蚬壳
- 飞蛾七
- 麻鱼骨
- 鳖血
- 旱芹
- 驱风通
- 紫地榆
- 麋角
- 毛茄
- 牛齿
- 钩吻
- 鲇鱼
- 鹰骨
- 蚤休
- 藁本
- 绿萼梅
- 雁脂
- 椿皮
- 鸱鸺
- 鸭肪
- 刺榆皮
- 地骨皮
- 牛髓
- 猴枣
- 青稞
- 鲩鱼
- 篑草
- 犀角
- 蜂蜡
- 野木鱼
- 水榆
- 海燕
- 牛肝
- 獾骨
- 苹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