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枝火绒草
《中华本草》:分枝火绒草
拼音注音
Fēn Zhī Huǒ Rónɡ Cǎo
别名
火艾、火草、白蒿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的戟叶火绒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eontopodium dedekensii (Bur. Et Franch.) Beauv. [Gnaphalium dedekensii Bur.et Franch.]采收和储藏:6-7月采收,去根,洗净,晾干。
原形态
戟叶火绒草 多年生草本,高10-80cm。根状茎分枝短,骨数个至10余个簇生的花茎和少数与花茎同形的不育茎,无莲座状叶丛。茎稍细弱,被蛛丝状密毛或灰白色绵毛;腋芽常在花后生长,成长达10cm而叶密集的分枝。叶宽或狭线形,长10-40mm或更长,宽1.3-6.5mm,基部心形或箭形,抱茎,上面被灰色棉状或绢状毛,下面被白色茸毛。苞叶多数,与茎上部叶多少等长2-4倍,披针形或线形,两面被白色或灰白色密茸毛,开展成直径2-7cm的星状苞叶群,或有长总苞梗而成数个分苞叶群。头状花序径约4-5mm,5-30个密集,少有单生;总苞长3-4mm,被白色长柔毛状密茸毛;总苞片约3层,先端无毛,干膜质,渐尖或近圆形,远超出毛茸之上;小花异型,有少数雌花,或雌雄异株;花冠长约3mm,雄花花冠漏斗状;雌花花冠丝状;冠毛白色,基部稍黄色;雄花冠毛上部多少粗厚,有短毛状密齿或细锯齿;雌花冠毛丝状,有细齿或密锯齿,不育的子房和瘦果有乳头状突起或短粗毛。花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400-3500m的高山和亚高山的林、干燥灌丛、干燥草地和草地,常在片生长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南部、甘肃、南部、与西部、湖南西部、四川北部与西部及西南部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东部。
性味
味淡;辛;性温
功能主治
祛寒止痛。主胃寒;腹痛;风湿关节疼痛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研末灸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椴树
- 扶桑花
- 午时花
- 淡竹根
- 滇南鸟足兰
- 佛指甲
- 滇绿豆
- 独脚乌桕叶
- 杜仲藤叶
- 杜鹃花根
- 鹅掌揪根
- 鹅掌楸根
- 滇南冠唇花
- 凤丫草
- 凤庆鸡血藤
- 滴滴花
- 凤眼果树皮
- 椴树根
- 文殊兰
- 滇海水仙花
- 滇西风毛菊
- 凤眼果
- 峨山雪莲花
- 滇榧子
- 滇竹根七
- 独叶一枝花
- 滇池海棠
- 鹅臎
- 滇崖爬藤
- 滇茵陈
- 滇车前
- 五代同堂根
- 峨屏草
- 滇杠柳
- 灯心草
- 五谷虫
- 凤尾铁角蕨
- 乌鸡骟
- 卫矛
- 灯笼草
- 峨眉黄芩
- 乌当归
- 滇常山
- 凤仙根
- 凤尾七
- 灯笼泡
- 乌蔹莓五加
- 鹅掌上黄皮
- 鹅血
- 万年松
- 五蕊梅
- 滇丁香
- 鹅首马先蒿
- 滇高良姜
- 匐地风毛菊
- 扶桑根
- 蜂蝇
- 饭团藤
- 人尿
- 蜂蜡
- 瑞香狼毒
- 长叶山芝麻
- 鳖卵
- 蜂毒
- 绒白乳菇
- 蓖麻蚕
- 败毒草
- 霸王根
- 鼻烟
- 风藤
- 飞蛾七
- 忍冬藤
- 长梗郁李
- 人参子
- 荜茇
- 贝母兰
- 肥猪草
- 蝮蛇
- 风叶藤
- 肉珊瑚
- 软骨藻
- 叶上花
- 乌脚枪
- 乌骨藤
- 灯笼果
- 毒芹
- 滇藁本
- 灯心草根
- 独叶一枝枪
- 五气朝阳草
- 乌龙摆尾
- 峨嵋耳蕨
- 乌尼参
- 威灵菊
- 鹅涎
- 鹅肠草
- 滇白芷
- 乳腐
- 贝子
- 人面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