丁茄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丁茄
拼音注音
Dīnɡ Qié
别名
癫茄、大癫茄、野颠茄、野西红柿、钮茄根、山马铃、刺丁茄、番鬼茄
来源
为茄科属植物丁茄Solanum surattense Burm. f.,以根、果或全草入药。夏、秋采全草,鲜用或晒干用。秋季采根、果,洗净,鲜用或干用。
原形态
亚灌木,高30-60厘米。茎有劲直的长刺,幼嫩部混生刺毛。叶互生,具有刺长柄;叶片宽卵形,长5-12厘米,宽5-10厘米,5-7羽状浅裂,两面均被紧贴的硬毛,脉上均有长刺。夏、秋开花,聚伞花序腋生,花少数或单生;萼先端5裂有长刺;花冠辐状,白色,裂片披针形。雄蕊5,子房上位。浆果球形,直径2.5-4厘米,光滑,基部有带刺的宿萼,成熟时橙红色,有很多种子。
栽培
喜温暖、向阳环境,不耐寒,北方可在温暖季节栽培。对土壤不甚选择,但于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,生长更为繁茂。种子繁殖,春季3/4月播种,穴播,每穴播种3~5粒,覆土约半寸,播种后如土壤保持湿润,约二周左右出苗,苗高2~3寸时需间苗一次,每穴留壮苗1株。生长期间注意管理,如发现蚜虫可用6%可湿性六六六1斤加水200斤喷杀。
生境分布
生于村旁、路旁、园边、半阴湿肥沃的地方。分布于长江以南至福建、台湾、广西、广东、云南等省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生物碱:茄碱(solanine),以未成熟果实中含量最多。又谓从浆果中分离出茄解碱(澳洲茄碱 solasonine,C[XB]45[/XB]H[XB]73[/XB]O[XB]16[/XB]N)、澳洲茄边碱(solamargine)、澳洲茄新碱(solasurine)。
性味
苦、辛,微温。有毒。
功能主治
活血散瘀,镇痛麻醉。跌打损伤,风湿腰腿痛,痈疮肿毒,冻疮。
用法用量
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,或煎水外洗。
注意
一般只作外用,不可内服。
复方
冻疮:丁茄全草适量,煎水熏洗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狗牙花
- 瓜子藤
- 大火草根
- 虎爪
- 大酸浆草
- 白龙穿彩
- 大黄花
- 百齿卫矛
- 飞燕草
- 大巢菜
- 大麦奴
- 丁香根
- 百灵草
- 虎咬癀
- 虎杖香蕈
- 大苦溜溜
- 大鱼鳅串
- 大麻疙瘩
- 雨蛙
- 防风
- 滇高良姜
- 岗松根
- 大红青菜
- 野菱根
- 大花石上莲
- 仙人掌
- 罗汉果叶
- 狗毛
- 大山豆
- 大花细辛
- 野鸡头
- 大金钱草
- 大飞天蜈蚣
- 阳桃根
- 对节叶
- 辐射石豆兰
- 冬里麻根
- 胡黄连
- 大瓦韦
- 白蜡树叶
- 大麦
- 打火草
- 单头紫菀根
- 葛仙米
- 荭草根
- 虎肚
- 东野菰
- 东风橘
- 鮧鱼涎
- 狗尾巴参
- 防风草
- 葫芦藓
- 藿香
- 大花列当
- 白鸡肫
- 银耳
- 白鹤藤
- 大马蹄蕨
- 大头狗
- 甘草梢
- 单花山竹子
- 光肺筋草
- 大羊角瓢
- 大腹皮
- 虾蟆肝
- 鸭舌鱼鳖
- 滇常山
- 野西瓜苗子
- 大萼鹿角藤
- 野黄麻
- 代代花枳壳
- 倒根蓼
- 狗肾
- 滴水珠
- 对马耳蕨
- 大头橐吾
- 大良姜
- 白钩藤
- 银丝杜仲
- 阴香皮
- 鱼寄生
- 虎膏
- 大透骨消
- 银线草根
- 白鹤藤根
- 大飞扬草
- 定经草
- 风藤草根
- 滇丁香
- 灯笼泡
- 虎掌草
- 假百合
- 东北溲疏
- 东风菜根
- 大板山蚤缀
- 银木荷皮
- 百两金
- 大昏鸡头
- 大桫椤
- 大粘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