灰贯众
《中华本草》:灰贯众
拼音注音
Huī Guàn Zhònɡ
别名
蜈蚣草、胃痛药、小牛肋巴、昏头鸡、蓖子草
英文名
Triangular-toothed Shield Fern
出处
出自《湖南药物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鳞毛蕨科植物对生耳蕨的全草或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stichum deltodon(Bak.) Diels[Aspidium deltodon Bak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。挖出后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20-35cm。根茎直立,与叶柄基部密被披针形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5-10cm,向上疏生鳞片;叶片披针形,长15-25cm,中部宽2.5-3.5cm,近光滑,一回羽状;中部羽片斜长方形或菱状三角形,锐尖头,基部上侧较宽,三角形突起,下侧平切,边缘具三角状尖锯齿;叶脉羽状分叉。孢子囊群生于小脉先端,通常仅在主脉上侧排成1行(有时下侧上部有1-3枚);囊群盖圆盾形,多少有锯齿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700-1800m的山坡石灰质岩石缝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西南及安徽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酸;涩;微寒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活血止血;清热解毒。主感冒;跌打损伤;外伤出血;蛇咬伤;预防感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研末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灰贯众
拼音注音
Huī Guàn Zhònɡ
别名
蜈蚣草
出处
《湖南药物志》
来源
为鳞毛蕨科植物对生耳蕨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20~90厘米。根状茎直立,连同叶柄基部密生披针形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5~10厘米,基部以上禾秆色,疏生鳞片;叶片披针形,纸质,长15~25厘米,中部宽2.5~3.5厘米,基部几不变狭,近光滑,一回羽状;中部羽片长1.2~1.8厘米(基部一对略短),基部宽6~8毫米,斜长方形或菱状三角形,锐尖头而具一凸尖,基部上侧较宽,三角形凸起,下侧平切,边缘具三角状尖锯齿;叶脉羽状分叉。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,通常仅在主脉上侧排成1行(有时下侧上部有1~3枚);囊群盖圆盾形,多少有锯齿。
生境分布
生石灰岩缝中。分布云南、四川、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广东、台湾等地。
性味
酸涩,微寒。
功能主治
活血止痛,消肿,利尿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或研末撤。
复方
①预防感冒:对生耳蕨五钱,水煎当茶饮。
②治跌打损伤:对生耳蕨、马鞭草,捣碎,敷患处。
③治外伤、蛇咬伤:㈠对生耳蕨叶,捣碎(先将患处污血吸出)敷患处,如伤口溃烂.则将此叶研末,敷患处;㈡如肿势向上升:对生耳蕨一两,大蒜一钱,雄黄少许,水煎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野豌豆
- 水莎草
- 桑叶
- 槲皮
- 水菖蒲
- 槲寄生
- 红直獐牙菜
- 水流豆
- 水芹菜
- 灰栒子
- 水葫芦根
- 灰藋
- 松香
- 槐叶
- 红树皮
- 红粘谷子
- 火绳树
- 水茄冬子
- 红升麻根
- 树锦鸡儿
- 楤叶悬钩子
- 海金沙根
- 火赤链蛇
- 水草乌
- 术苗
- 树花
- 海茄子
- 灰包
- 红椽木子
- 水团花根
- 海桐花
- 海蚯蚓
- 华清香藤
- 素馨花
- 海通
- 扇子七
- 红敷地发
- 桑沥
- 海康钩粉草
- 水棘针
- 山郎木根
- 水前草
- 海螵蛸
- 海鳗鳔
- 禾叶墨斛
- 树五加
- 红果楠
- 红椿
- 水茄冬
- 散血芹
- 桦树皮
- 桦菌芝
- 红杉皮
- 桑黄
- 水朝阳
- 海鹞鱼胆
- 灰锤
- 红沙
- 山药藤
- 湖北海棠根
- 灰叶根
- 桦木皮
- 栓皮栎
- 槲实仁
- 红果参
- 水芦荻根
- 獾肉
- 核桃楸皮
- 槲叶
- 海胆
- 红胡豆七
- 海鳗卵
- 淮通
- 水折耳
- 山郎木叶
- 杉木根
- 松花
- 红云草
- 桑寄生
- 红毛菍
- 红毛蛇
- 海月壳
- 水塔花叶
- 水朝阳花
- 水狗子
- 水翁皮
- 水苋菜
- 搜山虎
- 狐四足
- 水仙
- 红穿破石
- 水接骨丹
- 山薄荷
- 河口莲座蕨
- 狐肉
- 槐角
- 活血丹
- 水慈姑
- 水狼萁
- 海龟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