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野豌豆
《*辞典》:山野豌豆
拼音注音
Shān Yě Wān Dòu
别名
宿根巢菜(《重要牧草栽培》),落豆秧、山豌豆,山豆苗、宿根草藤、豆碗碗、涝豆秧(《国产牧草植物》),山黑豆(《东北药植志》),透骨草、草藤(《吉林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东北药植志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山野豌豆的嫩茎叶。7~9月间采收植株上部的嫩茎叶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茎攀援状,四棱形,高0.5~1米,植物各部多少被有疏柔毛。托叶半箭头形或半边的戟形,中间具有一较大牙齿,稀具数个不整齐牙齿;双数羽状复叶,小叶4~6对,叶轴末端具分歧的卷须;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,长15~35毫米,宽6~12毫米,先端钝圆,或微缺,有细尖,基部圆形,全缘,膜质至革质,上面通常毛较少,下面明显地灰白色。总状花序腋生;花梗与萼近等长;花红紫色、蓝色、或蓝紫色;萼短筒形至钟形,有毛,上部萼片三角形,比下部萼片显着短,下部萼片披针形或三角状锥形;旗瓣倒卵形,先端微缺,或圆形;翼瓣比龙骨瓣稍长,与旗瓣近等长;龙骨瓣先端稍狭,近三角形。荚果,长圆状菱形。种子近球形。花期7~9月。果期8~9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草原、山坡、路旁、灌木丛。分布东北及河北、内蒙古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河南、山东等地。产东北。
形状
干燥茎呈四棱形;质脆易折断。叶为双数羽状复叶,多卷曲皱缩,叶轴先端有卷须。残留小花呈蓝色或紫色;偶有荚果,呈棕色或深棕色,内含黑色种子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①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甘苦,温。"
②《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甘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祛风湿,活血,舒筋,止痛。治风湿痛,闪挫伤,无名肿毒,阴囊湿疹。
①《东北药植志》:"疗热毒。软坚。外用洗风湿、风气疼痛、毒疮。"
②《吉林中草药》:"活血止痛,败毒燥湿。"
③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舒筋活血,祛风止痛。治腰腿疼痛,大骨节病关节痛,筋骨麻木,扭挫伤,闪腰岔气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5钱(鲜者1~1.5两)。外用: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敷。
复方
①治风湿痛:山野豌豆、菖蒲适量,煎水熏洗。
②治无名肿毒:山野豌豆适量。研细末,用蜡调敷。
③治阴囊湿疹:山野豌豆、花椒、艾叶各3钱。煎水熏洗,每日一次。(选方出《吉林中草药》)
备注
本品及同属植物广布野豌豆和假香野豌豆的全草,在东北大部分地区均作透骨草使用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花叶矮陀陀
- 柿根
- 鸡冠苗
- 红母猪藤
- 山陀螺
- 芦竹沥
- 野火球
- 树头菜根
- 山白蜡条
- 广东金钱草
- 罗勒子
- 木菠萝
- 小麦
- 八股绳
- 大腹皮
- 野丹参
- 新塔花
- 毛柴胡
- 松花粉
- 夜吹箫
- 朱砂藤
- 山茶花
- 大青叶
- 鹿筋
- 卵叶贝母兰
- 算盘子根
- 炉甘果
- 大飞天蜈蚣
- 石耳
- 大麻药
- 石莼
- 甘草梢
- 伏毛山豆根
- 小柳拐
- 羊毛草根
- 白菖
- 双叶金枪
- 鹤顶兰
- 柳叶菜根
- 圆叶茅膏菜
- 黄芪
- 黄花岩松
- 发菜
- 太白米
- 代赭石
- 芝麻菜
- 海月
- 四叶七
- 豆麻
- 四时青
- 九香虫
- 花花草
- 猫皮毛
- 龟胶
- 蚂蚁上树
- 花血藤
- 青鱼
- 水榆果
- 鲮鱼
- 山香果
- 荔枝核
- 星色草
- 芋
- 大发散
- 小金钱草
- 五指山参
- 亚香棒虫草
- 毛女贞
- 神香草
- 葫芦藓
- 催产草
- 山芭蕉子
- 山羊耳
- 芦荟叶
- 火焰草
- 火秧竻叶
- 萝卜防己
- 山慈菇叶
- 沙果
- 山甘草根
- 米团花
- 喜鹊肉
- 山地豆
- 龙鳞草
- 薅田藨
- 青箭
- 山胡椒叶
- 老枪谷根
- 鲎胆
- 红花锦鸡儿
- 石荠宁
- 夏丸
- 小乌泡根
- 娑罗子
- 泽珍珠菜
- 虎图辣
- 桑蠹虫
- 白鬼笔
- 四孢蘑菇
- 草原老鹳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