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野豌豆
《*辞典》:山野豌豆
拼音注音
Shān Yě Wān Dòu
别名
宿根巢菜(《重要牧草栽培》),落豆秧、山豌豆,山豆苗、宿根草藤、豆碗碗、涝豆秧(《国产牧草植物》),山黑豆(《东北药植志》),透骨草、草藤(《吉林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东北药植志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山野豌豆的嫩茎叶。7~9月间采收植株上部的嫩茎叶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茎攀援状,四棱形,高0.5~1米,植物各部多少被有疏柔毛。托叶半箭头形或半边的戟形,中间具有一较大牙齿,稀具数个不整齐牙齿;双数羽状复叶,小叶4~6对,叶轴末端具分歧的卷须;小叶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,长15~35毫米,宽6~12毫米,先端钝圆,或微缺,有细尖,基部圆形,全缘,膜质至革质,上面通常毛较少,下面明显地灰白色。总状花序腋生;花梗与萼近等长;花红紫色、蓝色、或蓝紫色;萼短筒形至钟形,有毛,上部萼片三角形,比下部萼片显着短,下部萼片披针形或三角状锥形;旗瓣倒卵形,先端微缺,或圆形;翼瓣比龙骨瓣稍长,与旗瓣近等长;龙骨瓣先端稍狭,近三角形。荚果,长圆状菱形。种子近球形。花期7~9月。果期8~9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草原、山坡、路旁、灌木丛。分布东北及河北、内蒙古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河南、山东等地。产东北。
形状
干燥茎呈四棱形;质脆易折断。叶为双数羽状复叶,多卷曲皱缩,叶轴先端有卷须。残留小花呈蓝色或紫色;偶有荚果,呈棕色或深棕色,内含黑色种子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①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甘苦,温。"
②《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甘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祛风湿,活血,舒筋,止痛。治风湿痛,闪挫伤,无名肿毒,阴囊湿疹。
①《东北药植志》:"疗热毒。软坚。外用洗风湿、风气疼痛、毒疮。"
②《吉林中草药》:"活血止痛,败毒燥湿。"
③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舒筋活血,祛风止痛。治腰腿疼痛,大骨节病关节痛,筋骨麻木,扭挫伤,闪腰岔气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5钱(鲜者1~1.5两)。外用:煎水熏洗或研末调敷。
复方
①治风湿痛:山野豌豆、菖蒲适量,煎水熏洗。
②治无名肿毒:山野豌豆适量。研细末,用蜡调敷。
③治阴囊湿疹:山野豌豆、花椒、艾叶各3钱。煎水熏洗,每日一次。(选方出《吉林中草药》)
备注
本品及同属植物广布野豌豆和假香野豌豆的全草,在东北大部分地区均作透骨草使用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黄杨子
- 散血飞
- 爬地卷柏
- 山黄菊
- 山鸡腿
- 山苍子叶
- 山铁树叶
- 山苦草
- 盾果草
- 白楠木
- 山辛夷
- 山萩
- 山鸢尾花
- 山香圆
- 山黄皮
- 山蛩虫
- 撒发
- 山螃蟹
- 扇蕨
- 山萝卜
- 扇子七
- 山莓
- 山苏木
- 山菠萝根
- 倒挂牛
- 山茴芹
- 曼陀罗子
- 燕窝
- 地钱
- 藤黄
- 木麻黄
- 大红袍
- 山韭
- 百合花
- 山荸荠
- 单肾草
- 使君子根
- 猴樟果
- 山柰
- 山矾叶
- 三枝标
- 海鹞鱼
- 海龟
- 火炭母
- 屎咕咕
- 三筒管
- 三股筋
- 湖北麦冬
- 海雹菜
- 火头根
- 三叶委陵菜
- 伤寒草根
- 火赤链蛇
- 灰贯众
- 三月泡
- 山皂角
- 猴高铁
- 刺南蛇藤
- 金星蕨
- 火秧竻蕊
- 丝棉木叶
- 海铁树
- 滴血根
- 海鲶
- 伞花绢毛菊
- 三朵云
- 山羊油
- 灰栒子
- 海非菜籽
- 猴枣
- 山艾叶
- 山砂姜
- 走茎丹参
- 猴樟
- 小三棵针
- 山樱桃
- 火腿
- 三方草
- 山狸子肉
- 山百部
- 山桂皮
- 海蜇皮
- 狐心
- 山楂核
- 三轮蒿
- 海鹞鱼肝
- 山百足
- 三角叶冷水花
- 山绿茶
- 猴接骨草
- 三叶金锦香
- 山油麻
- 海门冬
- 三楞筋骨草
- 海通
- 山楂根
- 十大功劳根
- 山白果
- 灰叶
- 山枇杷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