槲叶
《中华本草》:槲叶
拼音注音
Hú Yè
别名
槲若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Quercus dentata Thunb.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乔木,高可达25m,树皮暗灰色,有深沟;小枝粗壮,有槽,密被灰黄色星状绒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2-5mm。密被棕色绒毛;托轩线状披针形,长1.5cm;叶革质或近革质,倒卵形或长倒卵形,长10-30cm,宽6-20cm,先端渐钝,基部耳形或窄楔形,边缘有4-10对波状裂片或粗齿,幼叶上面疏被柔毛,下面密被星状绒毛,老叶下面绒毛,侧脉4-10对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;雄花序长约4cm,轴密被浅黄色绒毛,生于新枝叶腋,花被具灰白色绒毛,雄蕊8-10;雌花序长1-3cm,雌花数朵集生于幼枝上,子房3室,柱头3。壳斗杯形,包围坚果1/2-2/3,连苞片径达4.5cm,小苞片革质,窄披针形,长约1cm,张开或反卷,红棕色,被褐色丝毛,内面无毛;坚果卵形或宽卵形,直径1.2-1.5cm,高1.5-2.3cm,无毛,柱座高约3mm。花期4-5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700m以下的山地阳坡,或与其他栎类、榉树、马尾松等混生,有时成纯林。资源分布: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。
化学成分
槲树叶含山柰酚3-O-[2″,6″-O-(E)-二对香豆酰基-β-D-吡喃葡萄糖甙]
性味
甘;苦;性平
炮制
《本草图经》:微炙令焦。
功能主治
止血;通淋。主吐血;衄血;便血;血痢;小便淋病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;捣汁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烧灰研末敷。
复方
①治吐血:槲叶不拘多少,捣末,每服二钱,水一盏,煎取五、七分,和滓服。(《简要济众方》)②治大衄,口耳皆出血不止:槲叶捣绞取汁,每服一小盏,顿服。(《圣惠方》)③治初得肠风,及血痔热多者:槲叶微炙,炒槐花减槲叶之半,同为未。米饮调服,血痔热看尤佳,亦堪为炭。(《本草衍义》)④治冷淋,小肠不利,茎中急痛:槲叶捣筛为散,每服三钱,以水中盏,入葱白七寸,煎至六分,去滓,每于食前温服之。(《圣惠方》)⑤治鼻上LU疱,出脓血及蝼蛄瘘:泔水煮槲叶,取汁洗之,拭干,纳槲叶灰少许于中。(《圣惠方》)
各家论述
1.《唐本草》:主痔、止血,血痢,止渴。2.《纲目》:活血,利小便。3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治淋病,尿赤,又驱绦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槲叶
拼音注音
Hú Yè
别名
槲若(《唐本草》)。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壳斗科植物槲树的叶。
性味
《唐本草》:"味甘苦,平,无毒。"
炮制
《本草图经》:"微炙令焦。"
功能主治
治吐血,衄血,血痢,血痔,淋病。
①《唐本草》:"主痔、止血,血痢,止渴。"
②《纲目》:"活血,利小便,除面上皶赤。"
③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治淋病,尿赤,又驱绦虫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、捣汁或研末。外用: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吐血:槲叶不拘多少,捣末,每服二钱,水一盏,煎取五、七分,和滓服。(《简要济众方》)
②治大衄,口耳皆出血不止:槲叶捣绞取汁,每服一小盏,频服即止,(《圣惠方》)
③治初得肠风,及血痔热多者:槲叶微炙,炒槐花减槲叶之半,同为末。米饮调服,血痔热者尤佳,亦堪为炭。(《本草衍义》)
④治冷淋,小肠不利,茎中急痛:槲叶捣筛为散,每服三钱,以水一中盏,入葱白七寸,煎至六分,去滓,每于食前温服之。(《圣惠方》)
⑤治蝼蛄瘘:槲叶,烧灰细研。以泔别渍槲叶,取汁洗之,拭干,纳少许灰于疮中。(《圣惠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海州常山
- 合欢花
- 旱水仙根
- 华青皮木
- 一匹草
- 绣球防风果
- 海螺
- 海燕
- 云支花
- 护耳草
- 海虾
- 旱金莲
- 华风车子
- 槐枝
- 厚叶牛耳草
- 旱芹
- 海藻石
- 厚皮香花
- 海白石
- 回心草
- 蓖麻油
- 华风车子根
- 水蔓青
- 海盘车
- 含羞草根
- 和合草
- 青龙藤
- 飞蛾七
- 厚朴子
- 海藻
- 海决明
- 瘿花香茶菜
- 横经席叶
- 忽布筋骨草
- 桦革裥菌
- 粘毛黄花稔
- 海粉
- 回回蒜
- 竹菌
- 海带
- 核桃仁
- 海萝
- 寒莓
- 海红豆
- 高粱泡叶
- 海柏
- 和血丹
- 王瓜子
- 海牛
- 桦树皮
- 核桃楸皮
- 一枝旗
- 合树菌
- 桦叶葡萄根皮
- 海参内脏
- 槐米
- 横经席
- 哈蟆油
- 海底柏
- 小牛肝菌
- 化香树叶
- 河乌
- 桦桃树
- 桦褶孔
- 合掌草
- 大枣
- 猪肉
- 化橘红
- 旱柳
- 伽果
- 海蟑螂
- 河口莲座蕨
- 旱柳叶
- 换锦花
- 海蜇
- 鸡血七
- 厚朴果
- 大叶凤仙花
- 粗榧枝叶
- 水将军
- 槐白皮
- 河豚子
- 满山白
- 长叶丹参
- 棉花根
- 翻背白草
- 河套大黄
- 海南三七
- 五味藤
- 海螵蛸
- 海南虎皮楠
- 和筋草
- 核桃青龙皮
- 香圆子
- 金钟茵陈
- 黄瓜仁草
- 海参
- 合子草
- 华南皂荚
- 红花杜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