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花地丁
《*辞典》:黄花地丁
拼音注音
Huánɡ Huā Dì Dīnɡ
别名
野豌豆、马口铃、猴丝草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小响铃、狗响铃(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)。
出处
《滇南本草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响铃豆的全草。夏、秋采集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木状草本,高15~100厘米基单一或分枝,枝条细弱,略被短毛。单叶互生,叶倒披针形,大小不一,上面光滑,绿色,下面略被柔毛,青灰色,几无叶柄。托叶极微细,如刚毛状,肉眼不易察见。总状花序顶生或同时腋生,有花6~20朵;苞片与小苞片甚细小,线形或丝状;小苞片着生于花萼基部;花萼长6~8毫米,深裂,萼齿矩形或线形,先端狭尖,略被丝光质短柔毛;花冠蝶形,淡黄色;旗瓣先端浑圆,至基部渐狭,边沿略被毛;翼瓣倒卵形;龙骨瓣曲折,均具短爪。雄蕊10枚,合生成单体,花药异型;花柱长,柱头细小,斜生,荚果无毛,圆柱形,伸出于花萼之外;种子6~12颗。花果期5~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山坡荒地。分布我国南部、东南及西南部各省。
化学成分
含响铃豆碱。
性味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性寒,味苦。"
②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凉,苦涩。"
归经
《滇南本草》:"入肺经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解毒,利尿。治久咳痰喘,尿道炎,膀胱炎,痈疽疔疮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治痈疽疮肿,消痰、定喘、止咳嗽。"
②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叶:治黄疸,乳疮,疳积。"
③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撵疮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年久咳嗽痰喘,气阻喉内,如拽锯之声,不得安眠:黄花地丁(蜜炒)二钱,响铃草(蜜炒)二钱。煎汤服。(《滇南本草》)
②治尿道炎、膀胱炎:小响铃一两至一两五钱。水煎服,白酒引。(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蘘荷子
- 椿树花
- 尖萼厚皮香
- 矮脚苦蒿
- 球序鹅掌柴
- 寒莓根
- 地红子根
- 百里香
- 大叶地耳根
- 羊角棉
- 野木鱼
- 马尾连
- 天雄
- 多鳞鳞毛蕨
- 漏篮子
- 野香茅
- 西藏凹乳芹根
- 蚕豆荚壳
- 火炭母草根
- 湖北麦冬
- 牡丹藤
- 绿包藤
- 独角莲
- 三爪龙
- 龙船花根
- 四季春
- 刺栗子
- 斑茅
- 灯台菜
- 伽果
- 金刚藤
- 留兰香
- 五指山参叶
- 石南藤
- 金背枇杷
- 过岗龙
- 贯众
- 枫香树根
- 黄河裸裂尻鱼
- 密马
- 鸭儿芹
- 樗叶花椒
- 南丹参
- 对节叶
- 牛心果
- 假友水龙骨
- 滇南杭子梢
- 淡竹笋
- 鹰不泊
- 五龙根
- 柑核
- 秤钩风
- 美丽鳞毛蕨
- 蛤蚧
- 毛茄
- 竹节参
- 红果冬青
- 马蹄甲
- 美登木
- 华南胡椒
- 云南铁丝莲
- 葛根
- 桐叶千金藤
- 铁海棠花
- 毛果珍珠茅
- 杏仁
- 滇车前
- 小叶假耧斗菜
- 益智仁
- 娑罗子
- 河豚目
- 金丝李
- 陆英果实
- 青鳞鱼
- 钝齿铃子香
- 棕榈
- 蜗牛壳
- 刺蓼
- 毛蒌
- 三月花
- 火秧竻蕊
- 刺楸树皮
- 白鹅膏
- 新疆紫草
- 三叶青
- 大狗尾草
- 田麻
- 马桑根
- 大九股牛
- 杏香兔耳风
- 地涩涩
- 狼肉
- 天竺子
- 莲须
- 麦奴
- 柏枝节
- 粟米草
- 黄珠子草
- 牛胆
- 参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