篦齿蒿
《中华本草》:篦齿蒿
拼音注音
Bì Chǐ Hāo
别名
恶臭蒿、粘蒿、籽蒿
英文名
Pectinate Neopallasia herb
出处
始载于《内蒙古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栉叶蒿的地上部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eopallasia pectinata (Pall.) Poljak. [Artemisia pectinata Pall.; Neopallasia yunnanensis (Pamp.) Y. R. Ling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晾干。
原形态
栉叶蒿 一年生草本,高12-40cm。茎自基部分枝,紫色或灰白色,被稠密的白色绢毛。叶片椭圆形,篦齿状分裂,松针状,质坚硬,无毛,无叶柄,羽轴向基部逐渐扩大,茎下部和中部的叶长1.5-3cm,宽0.5-1cm,上部和花序下的叶变短而窄。头状花序无梗或几无梗,卵球形,长3-4(-5)mm,单生或数个集生于叶腋,多数头状花序在小枝或茎中上产排列成紧缩的穗状或狭圆锥状;花托圆锥关突起;外围的雌花能育,3-4个,狭筒状,全缘;中内的两性花9-16个,有4-8个着生于圆锥状花序托的下部,能育,其余的生托顶,不育,全部两性花冠5齿裂。瘦果在圆锥状花序托的下部排列成规则的一圈。花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荒漠、河谷砾石地或山坡荒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本品地上部分含9(10)-佛术二烯-12-酸[eremophila-9(10),11(13)-dien-12-oic acid],β-谷甾醇(β-stiosterol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,菜油甾醇(campesterol),石蜡(paraffins),倍半萜烷(sesquiterpenic hydrocarbons ),和倍半萜二醇(sesquiterpenic diol)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利肝胆。主急性黄疸型肝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5g;或研末。
各家论述
《内蒙古中草药》:清利肝胆、消炎止痛,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、头痛头晕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铁线草
- 笔筒草
- 苦楝皮
- 铁筷子
- 苦竹茹
- 黔羊蹄甲
- 陀罗紫菀
- 钱针万线草
- 窃衣
- 雀梅藤根
- 青丝线
- 蓖麻油
- 通城虎
- 鸲鹆
- 通天蜡烛
- 败火草
- 铜棒锤
- 刺芋
- 空心莲子草
- 蝙蝠葛叶
- 铁丝灵仙
- 虾蟆
- 粗叶木叶
- 蝙蝠葛
- 鸊鷉
- 青果
- 蚌泪
- 苞叶木
- 甘遂
- 阿尔太多榔菊
- 青蟹
- 金雀根
- 老枪谷
- 小叶眼树莲
- 鼻血雷
- 渐尖毛蕨
- 青粱米
- 铁色箭
- 麒麟吐珠
- 逼血雷
- 铁杆地柏枝
- 苦楝菌
- 扁豆
- 空心木
- 铁罗汉
- 青蛙胆
- 草绣球
- 青头菌
- 空青
- 金丝莲
- 蜗牛壳
- 七星草乌
- 龙利叶花
- 鞭叶铁线蕨
- 青麸杨根
- 麻鱼骨
- 臭节草
- 青木香
- 青桐翠木
- 鳖头
- 荸荠
- 荜茇
- 苦芺
- 苦苣
- 苦茄
- 苦壶卢
- 苦葛根
- 苦地胆
- 苦葛花
- 篦子草
- 苦瓜藤
- 苦白蜡
- 糠油
- 苦壶卢子
- 榼藤子
- 霸王七
- 白子菜
- 饱饭花
- 薄荷素油
- 蝙蝠草
- 小悬钩子
- 苦荞头
- 芭蕉油
- 苦丁茶
- 芭蕉花
- 苦楝花
- 苦参实
- 苦壶卢花
- 蚌兰花
- 葵花大蓟
- 霸王鞭
- 苦菜花子
- 鳖甲胶
- 笔管榕
- 薄雪火绒草
- 豹子眼睛花
- 蚌壳草根
- 篦梳剑
- 苦杏仁
- 铜钱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