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马耳蕨
《中华本草》:对马耳蕨
拼音注音
Duì Mǎ ěr Jué
别名
毛脚鸡、蕨萁、线鸡尾
英文名
Tsushima Shield Fern, Tsushima Holly Fern
出处
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鳞毛蕨科植物对马耳蕨的根茎或嫩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stichum tsus-simense(Hook.)J. Smith[Aspidium tsus-simense Hook.]采收和储藏:根茎全年均可采收,以秋季采集较好。挖出后除去叶,洗净,鲜用或晒干;嫩叶春季采集,鲜用。
原形态
植株高30-50cm。根茎近直立,与叶柄基部被黑褐色卵状披针形和棕色钻状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15-30cm,禾秆色,向上疏生黑色线形鳞片;叶片披针形,长15-30cm,宽8-15cm,基部不变狭,二回羽状;羽片镰状披针形,基部上侧1片小羽片大而突起,与叶轴平行,通常浅裂,向上的小羽片边缘有刺状尖齿,裂片上有羽状脉,小脉单一或分叉。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;囊群盖圆肾形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-3000m的山坡林下沟边岩石缝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;寒;凉
归经
心;脾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凉血散瘀。主痢疾;目赤肿痛;乳痈;疮疖肿毒;痔疮出血;烫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对马耳蕨
拼音注音
Duì Mǎ ěr Jué
别名
小叶金鸡尾巴草
出处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为鳞毛蕨种植物对马耳蕨的全草及根茎。
原形态
多年生常绿草本,高30~60厘米。根茎近直立,连同叶柄基部有黑褐色卵状披针形和棕色钻状披针形鳞片。叶柄丛生,长15~30厘米,禾秆色,基部以上直达叶轴疏生黑色条形鳞毛;叶片披针形,长18~30厘米,宽8~15厘米,先湍急尖,基部截形,2回羽状分裂;羽片镰状披针形,长4~8厘米,宽8~15毫米,稍离生,具短柄,先端长渐尖而弯曲,基部不对称;小羽片为不等边的长矩圆形;有锐尖的芒状坚齿,基部向上的小羽片大而凸起,叶薄革质,上面有光泽。孢子囊群散生于叶缘和中肋之间,圆形,黑色,囊群盖盾形。
生境分布
生阴暗山谷潮湿林下、溪边及竹林内。分布浙江、江西、广东、贵州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功能主治
治各种肿毒初起,乳痈。
复方
①治各种肿毒初起:对马耳蕨全草,水煎,冲甜酒服。
②治乳痈:对马耳蕨全草加通草,水煎,冲酒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对马耳蕨
拼音注音
Duì Mǎ ěr Jué
来源
蕨类鳞毛蕨科对马耳蕨Polysticum tsus-simense (Hook.) J. Smith,以根状茎或嫩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长江以南各省区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治痢疾,湿热腹痛,下肢疖肿。
用法用量
3~5钱,外用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对虾
- 粘人花
- 乌鸦翅羽
- 五裂槭
- 乌鸦头
- 喜树皮
- 大透骨消
- 五叶木通
- 向日葵花
- 咸秋石
- 打米花
- 大鳞毛蕨
- 定草根
- 兴安薄荷
- 小广藤
- 大黄蜂子
- 大黑药
- 对节叶根
- 大麦泡
- 小叶杨
- 五指山参叶
- 尾叶山柑
- 对叶榕
- 豪猪肚
- 牛尾泡
- 万年柏
- 蓝树
- 紫草
- 塘虱鱼
- 橄榄仁
- 冰凉花
- 蝗虫
- 白山苔
- 地柏
- 积雪草
- 朴树
- 金锦香
- 心叶野海棠
- 广防风
- 绿南星
- 小火草
- 血桐
- 菊三七
- 铁篱巴果
- 猪肾
- 虎牙
- 水龙胆草
- 涩草
- 山荸荠
- 帕梯
- 白猪鼻孔
- 网脉山龙眼
- 紫荆丫
- 断线蕨
- 芦荟
- 鸭血
- 莸叶醉鱼草
- 大半边旗
- 野枇杷
- 金橘
- 橘络
- 风箱树根
- 野樱桃根
- 紫苏子
- 罂粟
- 牛筋草
- 栉叶蒿
- 葱须
- 枣叶
- 蓝茶
- 绿豆
- 葛蔓
- 狐肉
- 止咳菊
- 昆明堇菜
- 玉米油
- 鱼胆草
- 紫荆果
- 壶卢子
- 紫菜
- 胡萝卜叶
- 小檗
- 枣槟榔
- 瓜馥木
- 芦莉草叶
- 鲫鱼子
- 云苔草
- 野素馨
- 油茶子
- 小雪人参
- 小黄断肠草
- 大苞叶千斤拔叶
- 大昏鸡头
- 新疆远志
- 小蕨萁
- 大苦溜溜
- 心叶兔耳风
- 大脖子药
- 大扁竹兰
- 小金樱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