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马耳蕨
《中华本草》:对马耳蕨
拼音注音
Duì Mǎ ěr Jué
别名
毛脚鸡、蕨萁、线鸡尾
英文名
Tsushima Shield Fern, Tsushima Holly Fern
出处
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鳞毛蕨科植物对马耳蕨的根茎或嫩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stichum tsus-simense(Hook.)J. Smith[Aspidium tsus-simense Hook.]采收和储藏:根茎全年均可采收,以秋季采集较好。挖出后除去叶,洗净,鲜用或晒干;嫩叶春季采集,鲜用。
原形态
植株高30-50cm。根茎近直立,与叶柄基部被黑褐色卵状披针形和棕色钻状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15-30cm,禾秆色,向上疏生黑色线形鳞片;叶片披针形,长15-30cm,宽8-15cm,基部不变狭,二回羽状;羽片镰状披针形,基部上侧1片小羽片大而突起,与叶轴平行,通常浅裂,向上的小羽片边缘有刺状尖齿,裂片上有羽状脉,小脉单一或分叉。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;囊群盖圆肾形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-3000m的山坡林下沟边岩石缝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;寒;凉
归经
心;脾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凉血散瘀。主痢疾;目赤肿痛;乳痈;疮疖肿毒;痔疮出血;烫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对马耳蕨
拼音注音
Duì Mǎ ěr Jué
别名
小叶金鸡尾巴草
出处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为鳞毛蕨种植物对马耳蕨的全草及根茎。
原形态
多年生常绿草本,高30~60厘米。根茎近直立,连同叶柄基部有黑褐色卵状披针形和棕色钻状披针形鳞片。叶柄丛生,长15~30厘米,禾秆色,基部以上直达叶轴疏生黑色条形鳞毛;叶片披针形,长18~30厘米,宽8~15厘米,先湍急尖,基部截形,2回羽状分裂;羽片镰状披针形,长4~8厘米,宽8~15毫米,稍离生,具短柄,先端长渐尖而弯曲,基部不对称;小羽片为不等边的长矩圆形;有锐尖的芒状坚齿,基部向上的小羽片大而凸起,叶薄革质,上面有光泽。孢子囊群散生于叶缘和中肋之间,圆形,黑色,囊群盖盾形。
生境分布
生阴暗山谷潮湿林下、溪边及竹林内。分布浙江、江西、广东、贵州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功能主治
治各种肿毒初起,乳痈。
复方
①治各种肿毒初起:对马耳蕨全草,水煎,冲甜酒服。
②治乳痈:对马耳蕨全草加通草,水煎,冲酒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对马耳蕨
拼音注音
Duì Mǎ ěr Jué
来源
蕨类鳞毛蕨科对马耳蕨Polysticum tsus-simense (Hook.) J. Smith,以根状茎或嫩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长江以南各省区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治痢疾,湿热腹痛,下肢疖肿。
用法用量
3~5钱,外用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重楼
- 金丝带
- 秀丽野海棠
- 单条草
- 狼牙委陵菜
- 水蛭
- 苏木蓝
- 玉带根
- 金线兰
- 七角白蔹
- 岩蜈蚣
- 八角枫叶
- 鬼毛针
- 桂竹香
- 接骨木根
- 禾叶墨斛
- 水银
- 浙江铃子香
- 柱果木榄叶
- 亮叶茉莉
- 龙利叶花
- 木棉皮
- 苦楝子
- 石链子
- 阳桃花
- 野扁豆
- 牛心果
- 乌桕根皮
- 磨盘草子
- 姜黄
- 山紫菀
- 三铃子
- 水稻清乳汁
- 冰糖草
- 石莲子
- 七星鱼
- 蜈蚣刺
- 毛蜂斗草
- 五指毛桃根
- 柽柳花
- 蜀羊泉
- 痢止蒿
- 贯众
- 山羊参
- 蓝猪耳
- 宜昌荚蒾叶
- 角螺
- 黄精
- 矮脚苦蒿
- 金丝刷
- 锁阳
- 阴香皮
- 梅花参
- 淫羊藿根
- 百部
- 白粉蝶
- 马比木
- 毛枝卷柏
- 使君子
- 鮧鱼
- 三对叶丹参
- 橘红珠
- 衣鱼
- 山豆花
- 梁王茶
- 洋蓍草
- 红筷子
- 小接筋草
- 三角叶风毛菊
- 桑叶
- 广西花点草根
- 绿百合
- 绿玉树
- 桔梗
- 山萝花
- 续随子茎中白汁
- 龙牙楤木果
- 杜鹃花果实
- 双叶金枪
- 三朵云
- 马蹄金
- 龟版
- 香榧草
- 包袱七
- 兰香草
- 大叶排草
- 黑沙蒿子
- 小血藤
- 树地瓜根
- 狗心
- 草绣球
- 观音苋根
- 鳝鱼
- 鸡脑
- 鸡筋参
- 白花油麻藤
- 蔓斑鸠菊
- 单头紫菀根
- 滨海前胡
- 红田乌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