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马耳蕨
《中华本草》:对马耳蕨
拼音注音
Duì Mǎ ěr Jué
别名
毛脚鸡、蕨萁、线鸡尾
英文名
Tsushima Shield Fern, Tsushima Holly Fern
出处
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鳞毛蕨科植物对马耳蕨的根茎或嫩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stichum tsus-simense(Hook.)J. Smith[Aspidium tsus-simense Hook.]采收和储藏:根茎全年均可采收,以秋季采集较好。挖出后除去叶,洗净,鲜用或晒干;嫩叶春季采集,鲜用。
原形态
植株高30-50cm。根茎近直立,与叶柄基部被黑褐色卵状披针形和棕色钻状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15-30cm,禾秆色,向上疏生黑色线形鳞片;叶片披针形,长15-30cm,宽8-15cm,基部不变狭,二回羽状;羽片镰状披针形,基部上侧1片小羽片大而突起,与叶轴平行,通常浅裂,向上的小羽片边缘有刺状尖齿,裂片上有羽状脉,小脉单一或分叉。孢子囊群生于小脉顶端;囊群盖圆肾形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-3000m的山坡林下沟边岩石缝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;寒;凉
归经
心;脾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凉血散瘀。主痢疾;目赤肿痛;乳痈;疮疖肿毒;痔疮出血;烫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对马耳蕨
拼音注音
Duì Mǎ ěr Jué
别名
小叶金鸡尾巴草
出处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为鳞毛蕨种植物对马耳蕨的全草及根茎。
原形态
多年生常绿草本,高30~60厘米。根茎近直立,连同叶柄基部有黑褐色卵状披针形和棕色钻状披针形鳞片。叶柄丛生,长15~30厘米,禾秆色,基部以上直达叶轴疏生黑色条形鳞毛;叶片披针形,长18~30厘米,宽8~15厘米,先湍急尖,基部截形,2回羽状分裂;羽片镰状披针形,长4~8厘米,宽8~15毫米,稍离生,具短柄,先端长渐尖而弯曲,基部不对称;小羽片为不等边的长矩圆形;有锐尖的芒状坚齿,基部向上的小羽片大而凸起,叶薄革质,上面有光泽。孢子囊群散生于叶缘和中肋之间,圆形,黑色,囊群盖盾形。
生境分布
生阴暗山谷潮湿林下、溪边及竹林内。分布浙江、江西、广东、贵州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功能主治
治各种肿毒初起,乳痈。
复方
①治各种肿毒初起:对马耳蕨全草,水煎,冲甜酒服。
②治乳痈:对马耳蕨全草加通草,水煎,冲酒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对马耳蕨
拼音注音
Duì Mǎ ěr Jué
来源
蕨类鳞毛蕨科对马耳蕨Polysticum tsus-simense (Hook.) J. Smith,以根状茎或嫩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长江以南各省区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治痢疾,湿热腹痛,下肢疖肿。
用法用量
3~5钱,外用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定经草
- 黄皮血藤
- 黄芽白菜
- 黄药子
- 大萼鹿角藤
- 大风艾
- 黄花独蒜
- 黄花香薷
- 黄秦艽
- 黄芩子
- 刺糖
- 大驳骨
- 黄精叶钩吻
- 大火草根
- 黄茶根
- 大透骨消
- 抚松乌头
- 丁茄
- 大飞扬草
- 广东土南星
- 匐地风毛菊
- 扶桑根
- 乔木五加
- 单刀根
- 金龙胆草
- 干饧糟
- 黄葛树
- 大酸浆草
- 大黄花
- 金钗凤尾蕨
- 大巢菜
- 狭叶香茶菜
- 黄草花
- 猫骨
- 丁香根
- 大麦奴
- 昆明堵喇
- 黄花夹竹桃
- 大苦溜溜
- 太白参
- 构皮麻
- 太白丽参
- 锦地罗
- 大膜盖蕨
- 桂木
- 天蓝苜蓿
- 构菌
- 大独脚金
- 太白花
- 狗哇花
- 锦灯笼
- 东北红豆杉
- 全缘榕
- 金老梅枝
- 大散血
- 干檀香
- 桂枝
- 小年药
- 天萝水
- 刺齿凤尾蕨
- 野芭蕉
- 短枝六道木
- 千斤拔
- 钉耙七
- 锈毛白枪杆
- 白马骨根
- 稗根苗
- 虾蟆脑
- 小一支箭
- 灰贯众
- 东风螺
- 大对经草
- 单肾草
- 凤仙透骨草
- 匐地龙
- 大头菜子
- 大白顶草
- 太白韭
- 全缘凤尾蕨
- 千脚虫
- 可爱复叶耳蕨
- 宽卵叶山蚂蝗
- 冻绿叶
- 天王七果实
- 大红花点地梅
- 大花卫矛果
- 千里光
- 大木通
- 大花威灵仙
- 金色狗尾草
- 复羽叶栾树
- 托里贝母
- 倒地铃
- 大尾摇
- 锯齿王根
- 土草果
- 土麦冬
- 大臭黄荆
- 七星草
- 可爱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