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叶拿身草
《中华本草》:大叶拿身草
拼音注音
Dà Yè Ná Shēn Cǎo
别名
路蚂蝗、粘衣草、山蚂蝗、野毛豆、羊带归、白花饿蚂蝗、饿蚂蝗、水倒提
英文名
all grass of Lax-flower Tickclover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疏花山蚂蝗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esmodium laxiflorum D C.采收和储藏:9-10月采收,切段,晒干。
原形态
疏生山蚂蝗 半灌木,高50-120cm。茎细瘦,密被平伏短柔毛。三出复叶,小叶卵形或椭圆形,长5-17cm,宽3-8.5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、圆形或浅心形,上面有疏毛,下面密被平贴短柔毛。腋生总状花序或为顶生圆锥花序,长达28cm,花疏生;花萼长2-3mm,萼齿披针形,密生长柔毛;花冠紫色,龙骨瓣有皱起的附属物;雄蕊10,二体。荚果长2-5.5cm,密生钩状短柔毛,背腹缝线在节处稍缢缩,有4-12荚节,荚节长圆形。花期8-9月,果期10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草地或林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茎圆柱形,长50-100cm,密生短柔毛,具不明显的棱,质脆,折断面髓部明显。三出复叶,小叶3,卵形或椭圆形,先端急尖,基部圆形,全缘,长4.5-15cm,宽3-6.2cm,表面枯绿色,下表面具毛茸,两侧小叶较小。气微。有时可见荚果,长1.8-5.8cm,4-12节,节处有缢缩,表面密被带钩的黄棕色小毛。气微。
性味
甘;平
归经
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活血,平肝,清热,利湿,解毒。主跌打损伤,高血压,肚炎,肾炎水肿,膀胱结石,过敏性皮炎,梅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用于胃痛,腹泻,痢疾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千叶独活
- 篦子草
- 补血薯
- 鷩雉
- 多花猕猴桃茎叶
- 小南木香
- 复叶披麻草根
- 食盐
- 篦子舒筋草
- 雪莲花
- 羊蹄实
- 篦子三尖杉
- 蚌兰叶
- 补血草
- 马边绣球
- 甜橙
- 复叶葡萄叶
- 茼蒿
- 降龙草
- 腹水草
- 菠萝皮
- 闭鞘姜
- 黍根
- 何首乌
- 猴骨
- 海鳝
- 三叶金锦香
- 三叶铜钱草
- 菜蓟
- 丝瓜
- 三七
- 丝绵
- 三翅铁角蕨
- 三头灯心草
- 石莽草
- 三裂叶犁头尖
- 丝茅七
- 三七叶
- 伞杨
- 丝瓜子
- 丝瓜皮
- 丝瓜叶
- 三棱
- 丝瓜蒂
- 三花枪刀药
- 三出叶委陵菜
- 三叶委陵菜根
- 使君子
- 丝瓜根
- 三色堇
- 三加皮
- 三七花
- 三叉苦
- 丝瓜络
- 三叶茶
- 丝绵木
- 三枝叶
- 丝瓜花
- 三叶豆
- 三股筋
- 丝带蕨
- 十姊妹
- 三七草
- 三分丹
- 三对节
- 三角咪
- 文蛤肉
- 三叶枫
- 三朵云
- 三丫苦叶
- 三月花
- 三加花
- 三匹箭
- 三白草
- 三叶莲
- 三叉凤尾蕨
- 三颗针
- 三轮蒿
- 三铃子
- 丝瓜藤
- 三块瓦
- 三叶青
- 书带蕨
- 伞莎草
- 三分三
- 升药
- 三角叶风毛菊
- 伸筋草
- 三方草
- 三面刀
- 三条筋
- 升麻草
- 三棱草
- 十八症
- 三叶槭根
- 三叶木蓝
- 三升米
- 十两叶
- 三张叶
- 丝线吊芙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