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膏药
《中华本草》:地膏药
拼音注音
Dì Gāo Yɑo
别名
岩白菜、雾水草、白头翁、地毛香、棱干青、野水牛蒿、兔耳风、老鸦绵、大棉花草
英文名
Herb of Broadleaf Cudweed
出处
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贴生鼠曲草的全草或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naphlium adnatum (Wall.ex DC.) Kitam. [Anaphalis adnata Wall.ex DC.; Gnaphalium foirmosanum Hayata]采收和储藏:一秀鲜用,也可于秋季采收晒干。
原形态
贴生鼠曲草 一年生草本,高60-100cm。茎直立,粗壮,基部木质,上部分枝,密被白色厚绵毛。基生叶花期时枯萎;茎生叶互生,叶片倒卵状披针形或倒披针状条形,长4-8cm,宽7-25mm,先端具小尖,基部狭窄,抱茎,全缘,叶脉3条,两面被密绒毛,杂有密糠秕状短毛,上部叶渐小,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。头状花序多数,在茎和枝端排成球状紧密的复伞房状,直径5-7mm;总苞球状,长约6mm,宽5-6mm;总苞片5-6层,白色或淡黄白色,干膜质,外层苞片短,宽卵形,先端钝,密被绒毛,内层长圆形或窄长圆形,先端稍尖;花黄色,外围有多数雌花,中央有4-7个两性花;雌花花冠丝状,有3-4个小齿,两性花向状,5齿裂,瘦果长圆形,有乳头状突起;冠毛1列。花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边、山坡草地或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及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燥湿;解毒散结;止血。主湿热痢疾;痈疽肿毒;瘰疬;外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治痢疾,风湿,小儿惊风,哮喘。2.《贵州药植目录》:治小儿烂口疮,红白痢。3.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消炎,散肿,止血。治阳性疮毒,刀伤出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地膏药
拼音注音
Dì Gāo Yɑo
别名
岩白菜、雾水草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兔耳风(《贵州药植目录》)。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贴生鼠曲草的叶或全草。一般多鲜用,也可于秋季采收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贴生鼠曲草,又名:贴生香青。
多年生草本,高30~100厘米。茎直立单生或数茎丛生,密被白色绵毛。基生叶较大,倒卵状披针形,长8~12厘米,宽2.5~3厘米;茎生叶互生,无柄,倒卵状披针形,向上渐狭,长4~9厘米,宽1~2.5厘米,先端尖,基部渐狭成翼状柄,抱茎。花茎高约34厘米,头状花序,盘状,排成复伞房状,总苞5~6列,白色而带浅红色晕。瘦果小,长椭圆形,冠毛1列,花期秋末冬初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路旁草丛。分布云南、贵州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苦,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治痢疾,小儿惊风,口疮,疮毒,外伤出血。
①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治痢疾,风湿,小儿惊风,哮喘。"
②《贵州药植目录》:"治小儿烂口疮,红白痢。"
③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"消炎,散肿,止血。治阳性疮毒,刀伤出血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荔枝
- 棱枝卫矛
- 罗勒根
- 蝙蝠葛根
- 两面青
- 野牡丹根
- 蓝实
- 窿缘小叶桉
- 篱天剑
- 八角莲
- 大金发藓
- 犁头尖
- 莲座革菌
- 昙花
- 卵叶鳞始蕨
- 鹅内金
- 豹肉
- 土黄连
- 多头苦荬
- 枯萝卜
- 苕叶细辛
- 野苎麻
- 辣椒叶
- 蕗蕨
- 类梧桐
- 罗盖叶
- 鹅蛋壳
- 炉甘石
- 百花锦蛇
- 硫化铅
- 硫黄菌
- 椋子木
- 痢止蒿
- 落叶梅
- 硫黄
- 山蚂蝗
- 韩信草
- 鸭公藤
- 鸡心七
- 麻柳树根
- 乌蛇卵
- 水八角莲
- 杜鹃花根
- 露蜂房
- 太平莓
- 威灵仙叶
- 三七
- 番木瓜叶
- 锥栗
- 羊皮
- 水百合
- 小百部
- 楮头红
- 砂仁花
- 广玉兰
- 鼠皮
- 石螃蟹
- 樟树果
- 鲨鱼胎
- 山肉桂
- 麦门冬
- 栾樨
- 熊掌
- 刺楸
- 仙人掌
- 毛叶兔耳风
- 血沟丹
- 葛谷
- 桃枝
- 郁金
- 春花木
- 山牛毛毡
- 无花果
- 盐肤子
- 牛耳散血草
- 野草香
- 金丝木通
- 苏铁果
- 黄皮根
- 刺菠
- 牛角瓜
- 香胶木根皮
- 乔木刺桐
- 山茴芹
- 隔山消
- 土贝母
- 对叶林
- 石头菜
- 海狸香
- 水冬瓜叶
- 柠鸡儿
- 建神曲
- 石莲
- 糯米
- 红酸杆
- 九龙盘
- 辽东栎皮
- 寒水石
- 岳桦
- 野辣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