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叶
《中华本草》:榆叶
拼音注音
Yú Yè
别名
榆木叶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:榆叶暴干为末,谈盐水拌,或炙或晒干,拌菜食之,亦辛滑下水气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榆科植物榆树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lmus pumila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乔木,树干端直,高达20m。树皮暗灰褐色,粗糙,有纵沟裂;小枝柔软,有毛,浅灰黄色。叶互生,纸质;叶柄长2-10m,有毛;托叶早落;叶片倒卵形、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2-8cm,宽1.2-2.5cm,先端锐尖或渐尖,基部圆形或楔形,上面暗绿色,无毛,下面幼时有短毛,老时仅脉腋有毛,边缘具单锯齿;侧脉明显,9-18对。花先叶开放,簇年成聚伞花序,生于去年枝的叶腋;花被针形,4-5裂;雄蕊与花被同数,花药紫色;子房扁平,1室,花柱2。翅果近圆形或倒卵形,长1-1.5cm,宽0.8-1.2cm,光滑,先端有缺口,种子位于翅果中央,与缺口相接;果柄长约2mm。花期3-4月,果期4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河堤、田埂和路边,山麓、沙地上亦有生长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西藏等地,长江以南多系栽培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叶常皱缩,展平后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2-8cm,宽2-2.5cm,上表面暗绿色,下表面色稍浅,叶脉明显,侧脉9-16对,脉腋有簇生的白色茸毛,叶缘有单锯齿;叶柄长0.2-1cm。质脆,易碎。气微,味稍涩。
化学成分
每100g含水分79g,蛋白质6g,脂肪0.6g,碳水化合物9g,粗纤维1.5g,灰分3.4g.又含氨基酸成分:赖氨酸(lysine),组氨酸(histidine),精氨酸(aginine),苏氨酸(threo-nine),甘氨酸(glycine),谷氨酸(glutamic acid),丙氨酸(alanine),缬氨酸(valine),异亮氨酸(isoleucine),亮氨酸(leucine),苯丙氨酸(phenylalanine),以及天冬氨酸(aspartic acid),丝氨酸(serine),脯氨酸(proline),酪氨酸(tyrosine)。
性味
甘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利尿;安神;祛痰止咳。主水肿;小便不利;石淋;尿浊;失眠;暑热困闷;痰多咳嗽;酒(查皮)鼻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食疗本草》:利小便,主石淋。2.《本草拾遗》:消水肿。3.《纲目》:同酸枣仁等分蜜丸,日服,治胆热虚劳不眠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榆叶
拼音注音
Yú Yè
出处
《本草经集注》
来源
为榆科植物榆树的叶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榆白皮"条。
化学成分
叶每百克含水分79克,蛋白质6克,脂肪0.6克,碳水化物9克,粗纤维1.5克,灰分3.4克。
性味
①《纲目》:"甘,平,无毒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甘,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食疗本草》:"利小便,主石淋。"
②《本草拾遗》:"嫩叶作羹食之,消水肿。"
③《纲目》:"煎汁洗酒齄鼻;同酸枣仁等分蜜丸,日服,治胆热虚劳不眠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研末入丸、散。外用:煎水洗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朱砂根叶
- 篦子三尖杉
- 毛冬瓜根
- 董棕粉
- 白木
- 红鬼笔
- 孔公孽
- 牛奶树
- 多叶花椒
- 牛角三七
- 石楠
- 大叶蛇泡簕
- 石黄连
- 饺剪藤
- 剑叶铁角蕨
- 土黄连
- 藁本
- 黄颡鱼涎
- 芒小米草
- 娃娃鱼
- 石蒟
- 鸡筋参
- 鳆鱼
- 古柯
- 苔菜
- 豪猪肚
- 红叶铁线莲
- 小红藤
- 椿白皮
- 鸭皂树根
- 林檎
- 赤胫散
- 金刚藤
- 鸡蛋参
- 秃疮花
- 孝扇草根
- 青蛙胆
- 昆明堵喇
- 老鼠刺
- 绿豆叶
- 鳗鲡鱼骨
- 龙船花
- 假山皮条
- 木鳖子根
- 蚶
- 苦天茄
- 人头七
- 芋儿七
- 八楞麻
- 福参叶
- 红子仔
- 麦门冬
- 冰球子
- 宜昌荚蒾叶
- 半边莲
- 西瓜根叶
- 针刺铁仔
- 野兔骨
- 竹叶艾
- 山马豆根
- 壮筋草
- 泽泻
- 广东升麻
- 蓝天草
- 羊髓
- 华卫矛
- 紫硇砂
- 金盏草根
- 小花鸢尾
- 茜草藤
- 柘木白皮
- 多花景天三七
- 小红苏
- 狭眼凤尾蕨
- 蟹爪兰
- 鲎
- 仙桃草
- 过坛龙
- 路旁菊
- 鳖甲
- 金线鱼
- 黑芝麻
- 饭包草
- 蛇目菊
- 寒水石
- 药老
- 山黄皮
- 赤小豆叶
- 八楞木
- 象头花
- 榆皮涎
- 天仙子
- 山海螺
- 木瓜
- 异叶青兰
- 扁轴木
- 臭冷杉
- 白毛草
- 一品红
- 水葫芦七